戊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20-10-13 16:54:45   点击数:
  

疾病名称

戊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

病原菌及特点

戊型肝炎病毒(HEV),此病毒不稳定,在4℃下保存或反复冻融易裂解,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流行病学》、卫生部规划教材

诊断依据--WS-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5d-75d内有不洁饮食(水)史、或有接触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史,或到戊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二)临床表现

1、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2、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3、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并可出现腹水和(或)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烦燥不安,定向力障碍,甚至神志不清、嗜睡、昏迷)。

(三)实验室检测

1、血清学检测抗-HEVIgG和(或)-HEVIgM阳性。检测方法见附录A。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3、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10mg/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4、凝血酶原活动度肝衰竭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降低至40%以下。

5、血清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型肝炎。

典型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大便色淡。

传染源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WST-

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多也可传播。--WST-

潜伏期

15~75天,常见40天。--WST-

隔离时间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WST-

接触者观察

医学观察6周。--WST-

消毒隔离措施

一、隔离要求

1、对患者进行接触隔离,床边或隔离室门口悬挂蓝色隔离标识牌。

2、可不戴口罩,但在防止血液溅起污染时,则应戴口罩及护目镜。

3、工作服易受血液、体液沾污时需穿隔离衣。

4、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血液体液时戴手套,手接触血液体液后立即用消毒液洗手。

5、工作中谨防针头刺伤皮肤。

6、血液沾污室内表面物品时,立即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7、污染血液体液的用物,应装入有标记的黄色污物袋(双层)送出集中处理。

二、消毒措施--《消毒技术规范()》

1、地面、墙壁、门窗: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mg/L~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min。

2、衣服、被褥: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用mg/L~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等,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

3、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mL可加漂白粉50g或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mL,搅匀放置2h。无粪的尿液每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mL混匀放置2h。

4、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min~30min,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mg/L~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5、床、椅子、床头柜:每日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并做到一人一布,用后消毒、清洗晾干备用。

6、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7、一般用品: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mg/L~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8、手与皮肤:用0.5%碘伏消毒,0.5%氯己定醇等手消毒进行消毒。需要时。也可试用中效消毒剂。

9、终末处理: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病人所用的床、椅子、床头柜用0.1%含氯消毒液擦洗。衣服、床单、被套等物品用0.1%含氯消毒液浸泡后送洗。便器等物品用0.1%含氯消毒液清洁浸泡2小时冲洗干净备用。

职业防护

1、接触患者前穿戴口罩、帽子、手套及隔离衣。2、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疾病名称

梅毒(乙类传染病)

病原菌及特点

梅毒螺旋体;在体外不易存活,对阳光、肥皂水、煮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如乙醇及季铵类等)甚为敏感,4℃可存活3天,-78℃保存数年仍具传染性。--《热带病学》

诊断依据

--WS-

1、一期梅毒

1)病史:有感染史,潜伏期一般为2~3周。

2)临床表现:

a.典型硬下疳:一般单发,1~2cm大小,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出皮面,呈肉红色的糜烂面或浅在性溃疡。疮面清洁,分泌物量少,周边及基底浸润明显具软骨样硬度,无痛。多发于外生殖器。

b.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可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硬,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3)实验室检查:

a.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皮肤粘膜损害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

b.梅毒血清学试验: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2~3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可为阴性。应于感染4周后复查。

c.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

2、二期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有梅毒感染史;或有输血史。

2)临床表现:可有一期梅毒史,病期2年以内。

a.皮疹为多形态,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疹及脓疱疹等,常泛发对称;掌、跖易见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皮疹多为湿丘疹及扁平湿疣等。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可有瘙痒。口腔可发生粘膜斑。可发生皮蚀样脱发。二期复发梅毒,皮肤局限,数目较少,皮损形态奇异,常呈环状或弓形。

b.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c.可出现梅毒性骨关节损害、眼损害、内脏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3)实验室检查:

a.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二期皮疹尤其扁平湿疣、湿丘疹及粘膜斑,易查见梅毒螺旋体。

b.梅毒血清学试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及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为强阳性。

3、三期梅毒(晚期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有梅毒感染史;

2)临床表现:可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病期2年以上。

a.晚期良性梅毒:

皮肤黏膜损害:头面部及四肢伸侧的结节性梅毒疹,大关节附近的近关节结节,皮肤、口腔、舌咽的树胶肿,上腭及鼻中隔黏膜树胶可导致上腭及鼻中隔穿孔和鞍鼻。

骨梅毒、眼梅毒,其他内脏梅毒,可累及呼吸道、消化道、肝脾、泌尿生殖系、内分泌腺及骨骼肌等。

b.神经梅毒:可发生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栓塞、麻痹性痴呆、脊髓痨等。

c.心血管梅毒:可发生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

3)实验室检查:

a.梅毒血清学试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大多阳性,亦可阴性,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为阳性。

b.组织病理检查:有三期梅毒的组织病理变化(见附录C)。

c.脑脊液检查:神经梅毒:淋巴细胞≥10×/L,蛋白量>50mg/dL,VDRL试验阳性。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有梅毒感染史

2)临床表现:无任何梅毒性的症状和体重,可分为早期隐性梅毒和晚期隐性梅毒:

a.早期隐性梅毒:病期在2年内,根据下列标准来判断:1)在过去2年内,有明确记载的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由阴转阳,或其滴度较原先升高达4倍或更高;2)在过去2年内,有符合一期或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3)在过去2年内,有与疑似或确诊的一期或二期梅毒,或疑似早期隐性梅毒的性伴发生性接触史。

b.晚期隐性梅毒:病期在2年以上。无证据表明在既往2年中获得感染。无法判断病期间亦视为晚期隐性梅毒处理。

5、先天梅毒(胎传梅毒)

1)生母为梅毒患者或感染者。

2)临床表现:

a.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内):相似获得性二期梅毒,发育不良,皮损常有水疱-大疱、红斑、丘疹、扁平湿疣;梅毒性鼻炎及咽炎;骨髓炎、骨软骨炎及骨膜炎;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等。

b.晚期先天梅毒(2岁以上):相似获得性三期梅毒,出现炎性损害(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鼻及腭树胶肿、克勒顿关节、胫骨骨膜炎等)或标记性损害(前额圆凸、马鞍鼻、佩刀胫、胸锁关节骨质肥厚、赫秦生齿、口腔周围皮肤放射状裂纹等)。

c.胎传隐性梅毒:即胎传梅毒未经治疗,无临床症状,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年龄小于2岁者为早期胎传隐性梅毒,大于2岁者为晚期胎传隐性梅毒。

3)实验室检查:

a.早期胎传梅毒儿的皮肤及粘膜损害或胎盘中可查到梅毒螺旋体。

b.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其抗体滴度高于母体4倍以上。但低于该值并不排除胎传梅毒。应取婴儿血进行检测,而不是脐带血。

c.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应取婴儿血进行检测,而不是脐带血。

典型症状

1、一期梅毒;硬下疳和梅毒硬化性淋巴结炎。2、二期梅毒;以皮肤黏膜典型的梅毒疹为特点。3、三期梅毒;皮肤、黏膜、骨等多个脏器受损,皮肤黏膜梅毒性树胶样肿,梅毒性动脉炎,麻痹性痴呆和脊髓痨。

传染源

梅毒螺旋体感染者。--WST-

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而传播,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感染。--WST-

潜伏期

10~90天,多见14天~28周。--《传染病学(第八版)》

隔离时间

隔离至完全治愈。--WST-

接触者观察

医学观察90天,90天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素治疗。--WST-

消毒隔离措

--消毒技术规范

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室隔离。病人卫生状况差,生活不能自理,或出血等易造成环境污染者单间隔离。

2、可不戴口罩,但在防止血液溅起污染时,则应戴口罩及护目镜。

3、工作服易受血液、体液污染时需穿隔离衣。

4、手有破损或接触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戴手套,手被病人体液、血液及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在护理另一病人前也应洗手。

5、认真做好床边隔离。治疗及护理操作放在最后集中进行。

6、采取的血标本应注明隔离标志。

7、工作中谨防针头刺伤皮肤。

8、最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防水、防刺有标记的容器内,焚烧处理。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按感染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9、接触病人的医疗用具必须一人一用,使用后进行消毒。病人的衣被、褥套不用清点,用双层胶袋密封包好,并注明梅毒病人衣物标志,送洗衣房先用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60分钟后再单独清洗。

10、患者的床垫最好用一次性大单包裹后铺床单使用,避免污染床垫,床垫、被褥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消毒,若血液、体液渗到内层则烧毁;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可用mg/L~mg/L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擦洗。

11、每日进行病房内物体表面消毒:用mg/L~mg/L含氯消毒液或0.2%过氧乙酸擦拭。血液沾污室内表面物品时,立即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12、病人应减少与他人接触,除患者房间物品外,病人应减少接触病区的物品。

13、病人的生活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理,用双层医疗胶袋密封包装。

14、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先用0.2%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送消毒供应室。

15、严格做好病房终末处理。

职业防护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jbbk/1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