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乙肝报告病例多年来居所有法定传染病的首位,约占总传染病总数的/3。年全国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8%(具有传染性),估算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为万人。
我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最多社会成本的国家。全球3.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有近亿人。在造成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的人群中,全球每年大约70万人,我国占近0%。我国不仅有近亿人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者达0万之多,因此,不论是从急性传染病的角度,还是从慢性肝病的角度,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导致的慢性肝病都是我国极其严重的问题。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约80%-9%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一、乙肝的传播途径:
(一)母婴传播。
(二)医源性传染。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感染。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消毒不彻底,都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
(三)输血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如全血、血浆、血清等,可引起乙肝传染。
(四)密切生活接触可能传播。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包括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血液等。生活当中如果皮肤黏膜受到损害,再沾染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就可能感染乙肝。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均有可能因划破皮肤,引起乙肝病毒传播。
(五)性传播。性传播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在性生活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性器官都可以出现损伤,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或阴道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病毒,因此,乙肝病毒可通过性生活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的话,接吻也有传播乙肝病毒的可能性。
(六)纹身、穿耳洞等操作,用具不卫生、消毒不过关,也可能传播乙肝。
二、常见问题:
(一)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疫苗等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疫苗同时接种时要在不同部位分开接种。
(二)早产新生儿是否能接种乙肝疫苗?
可以,早产儿在无病理情况下,可与正常新生儿一样接种乙肝疫苗。
三、小儿乙肝免疫接种程序:
全程接种3针,0,,个月分别接种一针,即出生时,满月时和宝宝六个月各接种一针乙肝疫苗。
四、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人体对乙肝肝疫苗的耐受良好,大多数儿童接种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少数儿童可在接种部位发生轻度的红肿或轻微疼痛,上述反应一般在2至72小时消退,属于正常的不适反应。初次进行预防接种者,注射后应现场留观半小时。回家后72小时之内如有异常反应,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