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的北麓,有这样一处关隘,经历过腥风血雨,见证过太多沧桑。诗人陆游曾为其题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将其美名名扬天下。没错,这处关隘就是大散关。
大散关最早是周朝的散国,故被叫作散关。它位于是嘉陵江上游的低谷地带,是秦岭西部贯通南北的通道,地势极其险要。大散关就在这条通道的最北端。大散关山势又险又峻,通行起来特别困难。
大散关的海拔约多米,下面的深谷不仅陡峭,还有崖壁相对,用“一线天”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真正的易守难攻。大散关把守着四川与陕西之间的山路,堪称川陕咽喉。古人曾如此形容大散关的重要性:如果地处四川,不掌控大散关就不能进关中。如果地处关中,得不到大散关,就不能进入汉中、巴蜀。可见大散关的地理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据传大散关曾遭遇过七十多次战役。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带领楚军要歼灭秦军,遇到了刘邦率领的军队想进入关中灭秦。项羽生怕刘邦会成为自己雄踞天下的绊脚石,就想把刘邦打跑。项羽靠着他强大的军队碾压了刘邦,直至把刘邦逼到了汉中。张良跟随刘邦进入汉中后,给刘邦献计,烧毁了褒斜栈道,一来防备章邯进攻,二来让项羽对其放松警惕。项羽和章邯知道后果然中计,都对刘邦不再防备。
章邯更是觉得高枕无忧,刘邦就率军悄悄地绕过褒水,来到了陈仓,还把章邯打的一退再退,很快就跨过了大散关,终得以成就了帝业。那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出陈仓”的典故便出处于此。
东汉末年,曹操占领中原后,也是从陈仓出大散关进攻汉中的张鲁。之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诸葛亮率军通过大散关进攻陈仓,却以失败告终。可惜没有成功。从那以后,只要中原与蜀中想扩大疆土,大散关就成了争夺的焦点。
中原的人想进入巴蜀,都要走大散关这条路。金朝灭亡北宋以后更加重视大散关,毕竟这里是从中原入蜀的关键要道。
宋朝时面对金兵的进犯,很多著名将领都是率兵把守住大散关,获得了很多次大败金兵的胜利,才得以保全了宋朝多年为被金朝所取代。
随着时代变迁,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大散关的战略地位虽然没有古时候那么的重要,但它的历史地位依然很重要。历史更迭,大散关则因陆游的那句名诗而芳史永传。
其实,大散关不仅是军事要塞,被众多著名将领所看重,从古到今,它还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及普通老百姓非常喜欢的游览胜地。
据传《道德经》在这里被传授了一卷。曹操路过大散关时题诗《晨上大散关》。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宋代陆游、苏东坡更是写了很多有关大散关的诗,令大散关名扬千里。
在他们的诗里,描绘出了大散关的群山叠嶂,古木参天,葱葱郁郁,那山峰有的像卧牛,有的像奔马,还有得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而岭下的清姜河,激流奔涌,令这里的自然风光山水相映,极其优美。
大散关地处秦岭深处,分开了气候,也分开了风景和民俗,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南麓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麓则比较干燥,大陆性气候明显。
正是因为这样明显的分界,也让这里的人养成了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大散关位于宝鸡的北端,挡住了西北吹来的寒风和沙土,造就了宝鸡这块“西北小江南”,这里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平原开阔,也让宝鸡人爱上了面食。宝鸡人把面食的做法发挥到了极致,光是面皮就有三种,面条的种类就更多了。
全国闻名的面皮发源地就在宝鸡,这里的面皮流传最广的是蒸面皮,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的面皮基本上都是蒸面皮。顾名思义,蒸面皮的做法主要就是蒸,有点儿类似于肠粉的做法,将面水倒入罗罗里上锅蒸,蒸熟的面皮再切成条状,佐以各种特质的调料和菜码,就是一碗香儿不辣的蒸面皮了。
其次就是擀面皮,堪当宝鸡的灵魂。擀面皮的做法更加复杂,加之需要本地的面粉才能做出地道的擀面皮,吃起来很有嚼劲,特别劲道,是宝鸡本地人的最爱。因其做法的复杂,流传到外地的并不多,只有在宝鸡才能吃到最地道最正宗的擀面皮。也正因为它的特殊性,岐山擀面皮也是第一款以地名为品牌名的美食,开创了美食传承的先河。最后一种就是烙面皮,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把面皮烙过再吃,口感上更干一些,但是也比前两种更薄一些。同样的,烙面皮也是只有在宝鸡才能吃到的美味。别看只是小小的面皮,真是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食,一个大散关隔开了中原及巴蜀,也令两个地方各自产出了独具特色的美味,滋养着人们的味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