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病毒血症(low-levelviremia,LLV)定义为HBVDNA持续或间歇大于检测下限但小于2,IU/mL。近期发表的一些数据显示,即使接受一线HBV抗病毒药物治疗,仍有20%~37.9%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患者出现LLV。
出现LLV的CHB患者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目标,还存在后续一系列风险,既包括耐药、病毒学突破在内的早期临床危害,还有对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等长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减少肝细胞癌等并发症的发生,是CHB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所在[1]。但是有研究表明,即使接受了恩替卡韦(ETV)等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仍然会有10%-20%的患者出现肝纤维化进展[2]。此外,一些患者也面临着肝细胞癌风险。那么,LLV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等长期临床结局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从肝纤维化说起,探讨一下LLV的长期临床危害。LLV仍可致肝纤维化进展
最近,由首都医科医院贾继东、尤红教授团队在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3],探讨了接受ETV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的危险因素,发现抗病毒治疗中,持续低水平HBVDNA仍会促进慢乙肝肝纤维化进展。研究收集慢乙肝初治患者接受以ETV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78周后的肝组织活检结果,以探讨病毒学应答和其他因素对肝脏组织学纤维化进展的影响。分析了例患者的配对肝活检结果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发现经过78周的治疗,患者ALT、AST、HBVDNA、肝硬度值均明显有好转,肝纤维化Ishak评分为4,5,6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见图1)。图1、78周HBVDNA可测与否与各类型纤维化的分布比例
研究发现,基线时Ishak评分≥3的慢乙肝患者中肝纤维化进展的发生率为13.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78周时HBVDNA可测(20IU/mL)、饮酒显著增加基线时Ishak≥3分患者的肝纤维化进展风险。同时发现与肝纤维化逆转患者相比,肝纤维化进展患者病毒应答率更低,且多数患者的病毒载量在20-IU/mL之间。作者认为,慢乙肝患者治疗78周时HBVDNA的高检出率与肝纤维化进展显著相关。提示我们,低水平的残留HBV仍可能促进肝纤维化进展。因此,应该密切监测慢乙肝患者的HBVDNA水平。这表明,即使慢乙肝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若不能完全抑制病毒复制,仍存在对组织学的危害,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