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發現全球首宗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大鼠HEV)傳人個案。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球首宗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大鼠HEV)傳人個案,一名56歲男病人去年接受肝移植後,肝功能持續異常,排除甲、乙、丙肝及巨細胞病毒感染後,透過特製基因測試,證實感染只曾在老鼠發現的戊型肝炎;認為或經進食受污染食物、接觸患鼠糞便或被患鼠咬過所致,與遺肝移植無關。
該名56歲乙肝男患者去年5月,於瑪麗醫院接受遺肝移植後2個月,肝功能持續異常,惟未見新肝出現排斥反應,經檢測排除甲、乙、丙肝及巨細胞病毒感染。院方後循病毒性肝炎方向作檢驗,發現患者對戊肝病毒抗體呈陽性反應,惟卻非感染人類常見的A型戊肝。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形容這次事件屬「wakeupcall(警號)」,可以是大爆發前的訊號,籲公眾勿看輕事件。
院方遂發展新檢測方法,發現患者糞便、血液及肝組織樣本基因排序,均與C型戊肝相近。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解釋,C型戊肝僅於大鼠體內發現,亦因「物種障礙」未曾傳人,惟病人體內病毒基因排序與常見A型戊肝相差5、6成,相反與C型戊肝卻只差6.3%,有理由相信是首宗大鼠戊肝傳人個案。
患者住處近垃圾槽
患者住在黃大仙區,住處於低層並近垃圾槽,亦見有老鼠糞便及可供老鼠走動匿藏的水渠。
患者住在黃大仙區,港大研究團隊到其住處採環境樣本,未發現帶有C型戊肝,惟發現食環署過去採集的一個老鼠樣本帶戊肝病毒。袁國勇稱,患者住處於低層並近垃圾槽,亦見有老鼠糞便及可供老鼠走動匿藏的水渠:「有哂環境因素供老鼠繁殖。」雖搜集得來的鼠糞樣本無發現大鼠HEV,不過該區的大鼠樣本檢測到大鼠HEV,證明病毒於本港鼠類流行。
患者確診後獲處方利巴韋林治療,現已康復及出院。至於如何受感染,袁國勇解釋,病人感染戊肝與遺肝移植無關,相信或經進食受污染食物、接觸患鼠糞便或被患鼠咬過所致,惟仍難確定感染原因:是否長時間於大鼠體內有基因改變,令病毒可跳入人體,定或是免疫系統差的人易受感染,現時仍需研究。
黃大仙區老鼠樣本被驗出含大鼠戊肝病毒
袁國勇直言,沙士(SARS)過後至今香港整體衞生情況轉差,鼠患問題嚴重。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薜達認為,現階段未有證據顯示出現大規模疫症爆發;不過,袁國勇則形容這次事件屬「wakeupcall(警號)」,可以是大爆發前的訊號,籲公眾勿看輕事件。
他直言,沙士(SARS)過後至今香港整體衞生情況轉差,鼠患問題嚴重,「老鼠大過隻貓」,雖然患者住所的黃大仙區鼠患指數僅1%,認為數字未必能夠反映實際鼠患情況。袁國勇又指,已跟醫管局聯絡,若其他醫院發現原因不明肝炎,可轉到瑪麗醫院接受新測試。
全港鼠患那區最嚴重?
今年香港夏天炎熱多雨,蚊蟲滋生之餘,多區也爆出鼠患問題。食物環境衞生署近日公佈本港上半年整體鼠患參考指數為2.8%,不過錄得最高鼠患參考指數的區域,卻不是有「鼠王芬」之稱的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所屬的九龍西,而是高達8.2%的荃灣區。
食環署指,全港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各區的鼠患參考指數全部低於10%,表示監察地區內的鼠患情況並不普遍,但錄得最高鼠患參考指數的分區為荃灣區,達8.2%,比全港平均高出近2倍。
署方分析指,錄得指數較高,主要因區內個別地方,如後巷的環境衞生欠佳,有雜物堆積、不適當存放垃圾和處理食物殘渣等,為老鼠提供藏匿地方及食物。
指數排次位是觀塘區(6.4%);屬九龍西油尖旺區分兩個細區,旺角區(5.2%)排全港第三,油尖區則僅2.8%;沙田區排第四位。
資料來源:醫管局、星島日報、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