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某某,男,62岁。年06月08日初诊。
主诉:肝功异常3月余。
病史:既往有乙肝病史8年余,3个月前体检复查见肝功异常,ALTU/L,ASTU/L,服中西医效差,特慕名来求诊。辰下:肝区不舒,嗳气,精神欠佳,纳食减退,睡眠欠佳,夜半易醒,心悸,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处方:柴芍六君汤加减。
柴胡12g白芍9g姜半夏12g
党参15g木香6g茵陈15g
青陈皮各12g红曲6g山楂20g
鸡内金15g谷麦芽各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06月15日):患者自觉肝区不舒减轻,饮食改善,睡眠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予上方加酸枣仁15g、柏子仁15g,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年06月22日):患者睡眠改善,精神尚可,偶有肝区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予二诊方加郁金15g,再进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年07月6日):患者诸症不显,自觉可,复查肝功已恢复正常水平,嘱其续服上方14剂巩固疗效,并畅达情志。后门诊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人类感染了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中医学无病毒性乙型肝炎病名的记载,从临床表现来看可归属于中医学“胁痛”、“疫毒”、“黄疸”、“积聚”等病症范畴。中医现代研究认为本病多为人体正气不足,复感疫毒,侵入机体,致正虚邪恋,虚实夹杂,发为本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慢性肝炎多因肝郁乘脾,土虚木贼,脾失健运,而肝脾两伤。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虚受邪,则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肝体失于柔和,故见肝区不舒;脾居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肝气犯逆,脾失健运,故见纳差;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故见嗳气;脾气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精微失布,而致使不能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见精神不振;肝郁气滞,忧思过度而暗耗心阴,故见心悸、失眠。结合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四诊合参,辨为脾虚肝郁之证。
故治以健脾补气,疏肝理气,扶土疏木,方拟柴芍六君子加减。《内经》曰:“木郁达之”,方中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胆经,可疏肝解郁,引药入肝,以助肝用;白芍酸苦微寒,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白芍与柴胡配伍,一可柔肝缓急止痛,二则可防诸辛香之品耗伤气血;党参甘性平,补益脾气;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导滞;半夏辛温,入肺胃经,降逆化痰,和胃消痞;茵陈味苦,平,微寒,可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青皮、陈皮并用疏肝化滞,健脾理气;谷芽、麦芽、山楂、红曲健胃消食,活血化瘀。诸药合用,益气健脾,疏肝解郁,畅达气机。
二诊患者药后证缓,但睡眠欠佳故予酸枣仁、柏子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三诊病情进一步改善,偶有肝区不舒,故予加郁金行气化瘀,解郁利胆。药后诸症悉平,复查肝功转常,再守方巩固两周,诸证皆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