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乙肝标志物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20-8-7 14:01:11   点击数:
  

带你了解乙肝标志物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

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而乙肝病毒是何结构?我们为何常说“乙肝两对半”,是少了哪一种血清学标志物?抗原抗体何时出现?常见的“乙肝两对半”检验报告又有怎样的临床意义?种种疑问,你都可以在此寻找到答案。

病毒结构

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

大球形颗粒:又称完整毒粒,由Dane等发现(),故又称Dane颗粒,呈球形。由包膜与核心组成:包膜内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质;核心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olymerase,DNAp)、核心抗原(hepatitisBcoreantigen,HBc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管形颗粒:管状或丝状颗粒。它是一串聚合的外膜蛋白颗粒,也是空心包膜,仅有HBsAg抗原性,无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HBV感染后血清最多见的小球形颗粒,由外膜蛋白、即HBs蛋白组成,为空心包膜。在此颗粒中未检出DNAp活性,无传染性。

基因编码的蛋白

HBV基因组包含S、C、P、X四个开放读码框,编码9种蛋白。

S基因区:分为三段,从上游开始依次为前-S1区、前-S2区和S区,分别编码包膜上的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HBsAg。

C基因区:分为前-C区和C区。C区编码的蛋白为C蛋白,又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Bcoreantigen,HBcAg)。HBcAg是细胞内蛋白,主要功能是促使病毒颗粒成熟。前C区和C区编码的蛋白经加工后分泌至细胞外形成成熟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Beantigen,HBeAg),是分泌型蛋白,主要功能是免疫调节,促使病毒持续感染。

P基因区:是HBVDNA中最大的一个开放读码框,P基因的编码产物是一个多蛋白(Polyprotein)。

X基因区:是最小的开放读码框。其编码的蛋白质称为X蛋白,或称为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hepatitisBXantigen,HBxAg),其功能尚无定论。

血清学标志物

HBsAg: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可作为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普查指标。在急性肝炎潜伏期即可出现阳性,先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异常1~7周。但HBsAg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

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也是机体感染或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绝大多数自愈性HBV感染者仅在HBsAg消失后才能检出HBsAb,其间隔时间可长达数月。一般认为定量检测结果为10mIU/ml表明机体注射疫苗有效,结果大于mIU/ml表明机体对于HBV感染有较强免疫力。同时出现HBsAg和HBsAb阳性为少见模式:①最常见的是S基因的免疫逃逸变异,其编码的HBsAg抗原性改变,野生型抗HBs不能将其清除;②前后感染2种亚型HBV或HBsAg与其抗体之间仅有低亲和性反应。这些个例可以检测HBVDNA。

HBeAg:为病毒复制标志,多存在于HBsAg阳性的标本中,HBsAg效价升高,HBeAg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很少有HBeAg单独阳性者。持续3个月以上阳性者有乙型肝炎感染慢性化倾向。

HBeAb:HBeAb比HBsAb转阳要早,多出现于急性肝炎恢复期的患者中,也可出现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并可长期存在。HBeAg的血清学转换是指HBeAg含量消失同时伴HBeAb出现,是目前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近期目标,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HBcAb:血液中HBcAg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核心抗原具有极强的免疫原性,但游离的HBcAg极少,故较少用于临床常用检测。抗HBc较抗HBs产生早得多,有高得多的血清水平,长久得多的存在时间。高滴度的HBcAb-IgM是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炎活动期也可呈阳性,标志乙型肝炎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HBcAb-IgG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故在HBV标志物谱中单一出现的抗HBc并不少见,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pre-S1:与HBV-DNA、HBeAg检测率高度符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病毒复制指标。pre-S1可以随HBeAg消失而消失,与阴转时间呈正相关,因此可作为病毒清除与病毒转阴的指标。

pre-S2:在急性乙型肝炎中,pre-S2和HBeAg都可作为HBV复制标志之一。在慢性乙型肝炎中,pre-S2的出现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而pre-S2的下降,提示HBeAg即将消失以及HBeAb的产生。pre-S2的长期存在,提示患者有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

乙型肝炎的9种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的16种少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对乙肝病毒以及“乙肝两对半”25种模式的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轻松读懂乙肝两对半的检测报告。

参考文献

1.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兰兰,许化溪,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

撰稿人:王希平

审稿人:汪怀周刘善荣

图文编辑:陆瑶潘航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10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