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携带者需不需要治疗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20-8-26 20:39:08   点击数:
  

科普指导:医院肝病科

童光东,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教授。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50%~70%的人群感染过HBV,根据卫生部年4月公布的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全国1~59岁人群乙肝的HBsAg阳性率为7.18%,虽然较年调查数据大幅下降,以此推算,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万人。

艾小问

这数据听起来很庞大呀,那乙肝携带者需不需要治疗?

接下来听听医院肝病科专家怎么说的吧~

杏林君

一、当前我国新的HBV慢性感染者40%-50%仍来源于母婴垂直传播在我国HBV大量传播,主要来源于母婴传播。

早期的研究表明,高病毒载量(HBVDNA>IU/ml),大三阳的母亲,传染给婴儿的机率大约有70-90%。近20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接种及母婴阻断诊疗的应用,母婴传染率大幅下降,但当前在我国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只有94%,接种失败现象仍很常见。

据候金林教授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乙肝疫苗注射的新生儿,在我国失败者大约有7.4%,如此,每年大约有12-17万新生儿慢性感染,而实际数据应大于此。据统计我国新的HBV慢性感染者,40-50%来源于母婴传染。目前采用核苷类产前阻断,将进一步降低母婴的传染。

二、什么叫慢性HBV携带状态?

据最新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指南》定义:乙肝携带状态是指处于免疫耐受期,年龄较轻,HBVDNA定量水平通常>2xIU/mL,血清HBeAg阳性,但血清ALT和AST持续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肝脏组织病理学没有明显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乙肝携带状态,一般属于疾病的早期,从婴幼儿时期感染后,形成慢性感染,但是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等较轻,患者多无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发现,病毒载量很高。这种医院求诊,医生多告诉患者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三、乙肝携带者真的没有事吗?

慢性HBV携带者临床多无明显症状,ALT水平基本正常,高病毒载量,各大指南皆不推荐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虽然ALT长期正常,但血清HBVDNA高载量持续存在,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30岁以后,肝脏组织炎症已经悄悄地进展,甚至一些患者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并逐年增加,因而病情隐匿容易被忽略。

也就是说,ALT正常并不能完全反映肝脏组织学炎症活动或纤维化状况,肝脏病理则是判断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和纤维化进展的“金标准”。

在台湾有一项研究:对30岁以上患者,中位随访7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疾病的进展加重。肝硬化发生率达36.2%;而肝癌的发生率达14.9%。这类患者大三阳转小三阳比例也很低,年发生率只有6.2%。我们知道,大三阳转小三阳对疾病的预后十分重要,在另一项研究显示,40岁之前发生大小三阳转换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只有4.1%,而40以及50岁以后发生大小三阳转换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分别是27.3%和33.3%。

肝组织学也显示,肝纤维化严重度与年龄呈梯度关系。我们在“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的研究发现,对例30岁以上ALT正常乙肝携带患者进行肝脏组织学检测中,肝脏中度以上炎症达35.5%、伴有显著纤维化达39.87%,可见约1/3患者肝脏有炎症与纤维化,也就是说,对30岁以上,被认为乙肝携带者,临床认为不需要治疗的患者,肝脏已经发生了较严重的损害。如不治疗,其肝硬化与肝癌风险逐年增加。

正是因为我们研究提供的数据,最新版的中国指南与ESAL指南把抗病毒的治疗监测ALT正常患者年龄从40岁下降30岁,要求对有明显肝脏损害的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四、医生为什么告诉你不需要治疗?

对ALT正常的HBeAg阳性的慢性感染者,为什么过去各大指南皆不推荐治疗,不治疗不是不需要治疗,其主要原因是疗效差。

一项小标本Peg-干扰素治疗乙肝携带者结果显示:血清学转换低于10%;另一项拉米夫定(LAM)治疗携带者,血清学转换只有2%,近年疫苗治疗乙肝携带者人体实验皆告失败。

随着强效抗病毒新药问世,近期发表的替诺福韦治疗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周研究结果发现:5%患者出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虽有50%以上患者治疗中HBV-DNA转阴,但停药后半年左右这些患者全部复发,提示这类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欠佳或无效。

五、有没有一种治疗方案能使乙肝携带者尽早转成小三阳?

确实有,医院肝病科主任童光东教授带领的团队,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至当前“十三五”采用补肾疏肝、健脾解毒的治疗方案,对30岁以上有疾病进展风险较的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

目前中医药在干预慢性HBV携带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ALT正常的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温肾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肾健脾。我们依据“伏气温病”理论,提出了“肾虚邪伏”是ALT正常的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主要病机。

获得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资助,经过10年的研究,共纳入例30岁以上ALT正常的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使用补肾清透方、补肾健脾方治疗,观察48周和96周HBVDNA下降水平、HBeAg血清转化率及肝脏病理变化。

结果:治疗后血清HBVDNA下降大于2lgIU/ml、以及HBVDNA≤IU/ml比例分别是30.83%与18.05%;96周HBeAg阴转达到16.29%,肝脏炎症与纤维明显好转。显著地优于目前世界上的所有研究结果。

下图为治疗前后肝脏组织改善情况

童光东,主任医师,教授

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政府津贴专家,国家区域(华南)中医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肝病华南区域联盟理事长,广东省重点肝病专科协作组组长,国家重点肝病专科(卫生部)主任,学科带头人。

学术影响

中华中医药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药学会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常务编委、ChinJIntegrMed等多家SCI杂志审稿专家、国家自然基金与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研究主攻方向

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自身免疫肝病,药物性肝病,肥胖和脂肪肝,各种原因的肝硬化,以及中医治疗肝癌等。

学术成就;主编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发明专利3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副组长,主持“十三五”“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留学归国人员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共20余项。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三等奖(排名第2)、年深圳市科技进步奖等(排名第1)、年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奖(排名第2)、年获新南方优秀教师奖、深圳市卫生健康十大杰出贡献奖、年获得深圳市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

往期回顾

肝病专家童光东:师从多位大家立足临床教研相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1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