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该研究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儿童和HBV携带母亲所生新生儿中进行了针对HBcAg特异的细胞免疫研究。研究发现,在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升高的10名儿童中,5名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对HBcAg应答有显著增殖反应,但在ALT水平正常的9名HBeAg阳性儿童中无此现象。在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10例新生儿中,9例脐血中检测到了HBeAg,但未检测到HBsAg,该结果表明这些新生儿在宫内暴露于HBeAg。但是,HBe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中,抑制性和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比例或对HBcAg应答的增殖反应没有明显的影响;与HBcAg共培养后,它们也不产生白介素2受体。同时,CD8+T细胞去除实验并不能逆转PBMCs或脐血单个核细胞对HBcAg的无反应性。尽管抗-HBe(anti-HBe)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也对HBcAg无反应,但该研究中有一例抗-HBe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在2.5个月大时发生了急性肝炎,其PBMCs对HBcAg表现出了明显的增殖反应。上述结果表明,胎盘中母体来源的HBeAg可能在HBe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体内诱导辅助性T细胞对HBcAg和HBeAg特异性无应答,这种特定的辅助性T细胞耐受在携带状态的整个早期阶段维持,但当ALT水平升高时可能会被打破。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的结局取决于宿主免疫和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Beantigen,HBe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围生期暴露于HBV通常会导致慢性携带状态。尽管通常认为这是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的不成熟,但确切的机制仍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小鼠实验表明,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Bcoreantigen,HBcAg)和HBeAg在T细胞中具有高度的交叉免疫原性。同时,HBcAg和HBeAg被认为是慢性HBV感染中引起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感染肝细胞的主要靶标蛋白,可介导对HBV感染肝细胞的清除。血清HBeAg阳性的女性携带者在妊娠期间,IgG结合的HBeA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Thomas等学者认为胎盘中的HBeAg可能通过抗原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Tcell,一种CD8+的、具有抑制性的T细胞)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诱导新生儿对HBV产生免疫耐受。Milich等人的实验证明,表达HBeAg的转基因小鼠体内HBe/HBc特异性T细胞对HBeAg、HBcAg和p-完全无应答,因此他们认为HBe/HBc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耐受可能是HBe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免疫缺陷的原因。由于将HBeAg或HBcAg注射到新生儿体内是违背伦理学的,因此该实验不能在人群中进行重复。
为了检验这些可能的假说,这篇发表于年的研究尝试通过检测HBeAg阳性母所生新生儿脐带血细胞对重组HBcAg(rHBcAg)的细胞免疫应答,以期了解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HBeAg对HBc/HBe特异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此外,通过比较乙型肝炎e抗体(anti-hepatitisBeantigen,anti-HBe)阳性母亲所生的发生急性乙型肝炎的婴儿体内和慢性HBV携带的儿童体内免疫细胞对rHBcAg的增殖反应,该研究尝试将rHBcAg诱导的T细胞应答与慢性携带者状态或围生期HBV传播后发生急性肝炎中观察到的血清学和生化事件联系起来。
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于rHBcAg的增殖反应
该研究队列纳入26名儿童(组1)和30名新生儿(组2)。其中,组1a纳入10名HBsAg携带儿童(9名男孩,1名女孩),其ALT水平高于正常水平(99~IU/L);组1b纳入10名ALT水平正常的HBsAg携带儿童(8名男孩,2名女孩);组1c由6名健康儿童组成(4名男孩,2名女孩)。组2a包括10名健康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组2b包含10名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组2c包含10名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此外,有1例抗-HBe阳性母亲所生的女性婴儿在2.5个月大时发生了急性肝炎,也纳入了研究。
研究首先使用组1a的样本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的刺激剂量摸索,10人中仅有5人产生了显著的增殖反应(SI>2,表1)。使用这5例样本进行rHBcAg刺激剂量-应答曲线绘制(图1),最终选择4个浓度(0.5、0.1、0.05及0.01μg/mL)进行后续的增殖实验。
图1不同剂量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于rHBcAg的增殖应答情况
如表1所示,组1a中5例应答样本中,3例来自携带母亲所生儿童,这提示HBV感染主要发生于围生期传播。此外,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与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在组1b和组1c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增殖反应。为进一步探究是否由于HBcAg特异性抑制导致了免疫细胞无应答,该研究组使用磁珠负性筛选去除了组1a及组1b中4名携带者样本单个核细胞中的CD8+细胞,再次进行了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如表1所示,CD8+细胞去除后同样不能出现细胞增殖应答。而发生急性肝炎的婴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rHBcAg的刺激产生了显著的淋巴细胞增殖应答,且当CD8+细胞去除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图2)。这可能是由于CD4+细胞的增加或抑制性CD8+细胞的减少导致的。
图2急性肝炎患者样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增殖应答结果
表1HBV携带儿童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增殖应答情况
新生儿脐血血清学和T细胞亚群分析
对组2各样本血清进行了检测,其中组2c的10例脐血中9例检测HBeAg为阳性,组2a及2b血清样本均为HBeAg阴性,所有脐血样本HBsAg均为阴性。三组脐血样本中各淋巴细胞亚群所占百分比无明显差异。
丝裂原及rHBcAg刺激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应答及IL-2受体产生情况
对组2中三组脐血单个核细胞使用丝裂原(PHA、ConA及PWM)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应答无明显差异。与预期一致,组2a及组2b对于4种浓度的rHBcAg刺激均无显著增值应答。而组2c尽管在宫内暴露过HBeAg,其脐血中单个核细胞对于rHBcAg刺激完全无应答(表2)。同样,去除CD8+细胞后再次进行实验,PHA刺激下细胞出现了轻微的增加,而rHBcAg刺激仍无效果(表3)。
在2μg/mL的PHA刺激后,IL-2R在三组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相似,依次为组2a:±U/mL、组2b:±U/mL及组2c:±U/mL。三组样本在rHBcAg刺激后的IL-2R表达情况均低于检测下限。
表2PHA及rHBcAg刺激后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应答情况
表3CD8+细胞去除前后PHA及rHBcAg刺激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应答情况比较
讨论
该研究探索了经胎盘传递的HBeAg对于新生儿HBc/HBe特异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由于在孕期对胎儿循环血中的HBeAg检测是违背伦理的,同时存在母血污染胎血样本的可能,该研究及其他研究通过对脐血的检测完成探索,同样可作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母体HBeAg可穿过胎盘使婴儿发生宫内HBeAg暴露。该研究在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10例新生儿脐血中检测到9例HBeAg阳性但HBsAg阴性,证明了HBeAg主要经胎盘进入了胎儿的血液循环。HBeAg阳性携带者血液中的HBeAg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的HBeAg小分子和IgG结合的HBeAg大分子。Arakawa等学者发现脐血血清中仅可检测到IgG结合的HBeAg,而胎盘滋养层细胞表面表达IgG受体,因此IgG的运输可由受体介导的经典内吞过程完成。综上,这些证据链证明新生儿的免疫细胞在宫内即发生了HBeAg暴露。
脐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显示,HBeAg宫内暴露后抑制性和Th细胞亚群的比例无明显改变。脐血单个核细胞中T淋巴细胞IL-2R或HLA-DR的表达缺乏提示HBeAg宫内暴露未活化T细胞。但由于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表达IL-2R或HLA-DR是一个短暂的时相,也可能是未在最佳时间检测导致了目前这一结果。
同时,该研究发现,抗-HBe阳性及HBe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对rHBcAg均无增殖应答。尽管如此,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大多数均发展为慢性携带者;相反,抗-HBe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几乎不发生感染。这可能反映了这两组新生儿发生感染时不同的免疫状态。抗-HBe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未在宫内直接暴露于HBeAg,故对于rHBcAg无应答。而当出生后6周到6个月时,T细胞逐渐对HBe/HBc抗原表位敏感,从而清除感染的肝细胞,导致急肝炎并引起HBcAg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正如该研究中观察到的那一例2.5月龄婴儿的表现;同样,在两项独立的成年人急性肝炎研究中也观察到了显著的HBcAg特异性T细胞应答。相反,HBe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宫内就暴露于HBeAg,导致了HBe/HBc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耐受,在围生期感染HBV后无法对HBe/HBc表位肽段产生应答,从而导致了无症状的慢性携带状态。
此外,抗原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可能是导致免疫耐受的另一个原因。但该研究中,去除所有CD8+细胞后依旧对rHBcAg无应答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观点。因此,脐血单个核细胞对于rHBcAg的无应答可能主要是由于CD4+细胞缺乏识别这种抗原的能力。与该观点一致,有小鼠实验也表明,宫内未成熟的免疫细胞长期暴露于HBeAg可能导致子代HBe/HBc特异性Th细胞功能缺失。
理论上,出生后由母体进入新生儿体内的HBeAg会在一段时间内消失。然而,在围生期感染HBV的新生儿通常发展为慢性携带状态,并且在出生后2~3月龄时产生HBsAg及HBeAg,导致出生后一年内循环中HBe/HBc特异性Th细胞免疫耐受;在这一HBV复制期,儿童携带者通常无临床症状、ALT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同时HBeAg阳性。这与该研究在ALT水平正常儿童携带者中发现单个核细胞无应答结果一致。
HBe/HBc特异性Th细胞免疫耐受可能在多年后被打破,例如3位ALT水平升高的携带状态儿童体内淋巴细胞对rHBcAg产生了应答。在慢性HBV感染中,ALT水平升高通常反映了肝细胞损伤并与T细胞对HBeAg、HBcAg应答相关。打破Th细胞免疫耐受的原因仍不清楚,可能机制十分复杂。一种解释认为前核心区域的突变导致循环血中HBeAg的减少,可能导致了HBV无应答状态的逐渐改变。此外,随着年龄增长,患者免疫系统的完全成熟及HBcAg在感染肝细胞中由胞核向胞浆迁移导致细胞毒性T细胞更易活化,可能导致了慢性HBV感染者由免疫耐受期进展为免疫清除期,最终导致大多数感染肝细胞的清除。
文献来源:HYHsu,MHChang,KHHsieh,etal.CellularImmuneResponsetoHBcAginMother-To-InfantTransmissionofHepatitisBVirus.Hepatology.May;15(5):-6.doi:10./hep..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