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后为何会出现黄疸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6-10-9 23:53:44   点击数: 14 次
  

  提到乙肝,人们常常会想到传染性、转氨酶升高等,而且大部分患者会把转氨酶的高低作为衡量疾病严重程度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

  但是,事实上,乙肝对肝脏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转氨酶,也不能仅凭转氨酶的高低来评判肝脏疾病的严重性。

  今天我们所提到的黄疸,就是反映肝脏损伤的另一重要临床表现。那么,什么是黄疸?为什么有些乙肝患者会出现黄疸呢?这要从胆红素的代谢讲起。

黄疸是胆红素升高所致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mg/dl(17.1μmol/l),当血液的胆红素浓度超过17.1μmol/l时,我们就称之为黄疸,但是,在胆红素浓度处于17.1~34.2μmol/l时,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不明显,这种情况称之为“隐性黄疸”。

  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可以观察到皮肤巩膜黄染,胆红素浓度越高,皮肤、巩膜的黄染越明显,重度黄疸时甚至可能出现皮肤黑绿色。

此外,根据引起黄疸的原因不同,患者还可能会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皮肤瘙痒等,也可以伴有乏力、胃口差、腰背酸痛等表现。

黄疸意味着病情加重

  乙肝时,由于乙肝病毒的作用及免疫损伤,肝细胞不同程度受损,若肝细胞损伤轻微,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没有严重影响时,血液胆红素水平一般维持在正常水平。

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因此,乙肝患者的黄疸多表现为血液非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升高,我们称之为“肝细胞性黄疸”。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液胆红素水平也继续升高。

因此,对于乙肝患者而言,黄疸很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黄疸加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平行。而在肝脏损伤减轻后,黄疸程度也常随之减轻。

  综上,乙肝患者的黄疸是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处理能力降低的表现,因此,乙肝患者更应该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