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现仍有近8千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其中亟需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达2千万~3千万之多。考虑到HBV感染漫长而隐匿的疾病进展特征,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慢性乙肝仍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幸运的是,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使患者的疾病进展得到有效缓解,终末期肝病的发病风险大为减少。目前可用的抗病毒药物有两类: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α。由于口服方便、副作用小,NA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但早期的核苷(酸)类药物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有限,往往会有一定比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因病毒学应答不佳或仅有部分病毒学应答,难以达到完全阻断疾病进展的目的,临床疗效差强人意。
近年来,随着对病毒复制抑制能力更强的一线NAs药物的广泛应用,仅有部分病毒学应答的发生率已大为减少。但这些一线NA类药物并未完全解决应答不佳的问题。在排除依从性问题后,接受NAs治疗的患者仍有一定比例的低病毒血症(low-levelviremia,LLV)存在。国外各大指南对于慢性乙肝经治的低病毒血症(low-levelviremia,LLV)患者并没有统一定义,我国最新版的指南()也未对这部分人群给出定义。
从作用机制上看,核苷(酸)类似物主要是通过与细胞内源的dNTP竞争性结合病毒p蛋白,从而抑制以前基因组(pregenomeRNA,pgRNA)为模板的逆转录过程发挥抗病毒作用的,这种通过竞争性抑制阻断HBVDNA合成的抗病毒作用机制有其局限性,往往需要远高于细胞内原的核苷酸浓度才能够有效地阻断逆转录过程。进一步考虑,在已经建立感染的细胞中,新合成的HBVDNA优先补充cccDNA池(病毒复制库)的特性,对于NA类药物来讲要完全阻断子代病毒的产生几乎是难以做到的。明白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一线强效NAs广泛使用的今天,仍存在应答不佳和低病毒血症的问题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强效的核苷(酸)类药物及小干扰RNA、核酸药物、靶向蛋白质降解(PROTACT)等其它作用机制的直接抗乙肝病毒药物的问世和临床应用,将会减少低病毒血症的发生。
由于往往与疾病进展和更高的肝硬化、肝癌发生风险相关,LLV越来越受医、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