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最有名的小吃就是热面皮菜豆腐花生浆稀饭,如果还要加一个,那就是核桃馍了。
很幸运,这四样小吃都集中在西安的一个地方,我吃了有二十几年了,都没有吃烦。
不夸张的说,西安市其他地方的热面皮都吃不成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就是凤城二路的最西头,原海红厂学校旁边的农贸市场。
当年海红厂从汉中迁到西安,顺带着带来了热面皮菜豆腐,汉中人早餐是少不了这个的。
最早开的一家原来在凤城二路正街上,也是一个小餐馆,每天人来人往。有人眼热,就有了第二家第三家乃至第N家。
开的多了,就开到小区旁边的市场,每家店都热热闹闹。后来这个市场搬迁,从小区门口东头搬到学校西头,还是热热闹闹。
热面皮不夸张的说一句话:一个市场,多半个馆子都是卖热面皮的。
最有意思的是,曾经二路口有个公厕,公厕的下面就是卖热面皮的,生意照样红火,只是随着城市改造,公厕拆除,这个面皮店也搬走了。
这热面皮是有故事的,《汉中日报》曾经挖掘过。
说是东汉末汉中之战,曹操部下用船押运粮食途经褒河,阴雨连绵河水暴涨,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过后河水下跌,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无法运走。当时给军营做饭的厨子为不糟蹋粮食,把浸泡的大米磨成浓米浆蒸成薄皮,切成条状,调入盐、醋、辣等调料,士兵很喜欢。这个厨子后来退伍在上元观做起了蒸面皮的生意,米浆面皮遂开始在汉中流传。
当然还有说法,说是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大家换着花样吃。刘邦微服出访,就吃到这种美食,边吃边赞,后来就广而传之。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和关中秦镇凉皮一样了,说是秦始皇在位,汉中当地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打下稻秕太多,碾出的大米质量差。有位农民,将打下的新大米碾成粉,调成糊,上笼蒸。秦始皇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赞赏,这面皮就流传下来。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三国故事,有生活趣味。
汉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我算是熟悉汉中的,吃面皮还是很挑剔的,除了凤城二路这个地方,其他地方的热面皮真是吃不惯。
这里的热面皮店多,但是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老顾客。有人喜欢软一些,有些喜欢硬一些,有的要辣子多,有的要小菜淡一些。
像我就喜欢面皮硬实一些,辣子多一些。去了后老板娘一看是我,就不加豆芽土豆丝多一些,这些我都不用提醒。
热面皮都是现蒸,把浸泡后磨成的浆倒入屉布,置于笼上,稍蒸便熟。出笼后用筷头顺锅沿一旋,一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
“杜昂杜昂杜昂”几下剁,抓一把入碗,舀几勺调料水水,这就端到你的面前。
这调料水水有讲究,其他不说,辣椒油是灵魂,和关中的油泼辣子不一样:切的要粗,油泼要焦,香而不辣。吃的时候几乎要把辣子水水都想喝完。
各家配菜大同小异,黄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叶叶、胡萝卜黄瓜丝丝,有些点缀即可,个人喜好不一样。
这面皮热凉都可以吃,不过我不爱吃凉的,一年四季都吃热的。有人好新鲜,不说热面皮,说成“热凉皮”,也有意思。
菜豆腐吃热面皮一般配菜豆腐或者花生稀饭或者核桃馍。
菜豆腐是很有特点的,口味清爽,不油不腻。
把泡胀的豆子磨成浆滤过渣,入锅烧开,把酸浆水倒进锅点成豆腐,传说也和汉高祖刘邦有关,这里就不说了。
一口豆腐一口汤粥,一口浓香一口清香,豆腐绵甜,汤粥酸香。如果寡淡,就需要小菜破局。
小菜的配法也极有讲究,一般是用葱花、香菜、姜末、蒜泥、青椒、香油、芝麻、核桃仁末、油泼豆瓣酱、咸菜、红油辣子等拌匀入盘下饭。
说起来多,其实一般就是用洋葱萝卜,有的干脆用酸黄菜都行。
当年我在汉中的时候,汉中朋友说最地道的是用炭火烤青辣椒,烤香后加盐剁碎就行,不过这个吃法早就失传了,就是在农家都不见得给你做。
现在汉中街头大多都是豆腐稀饭,纯菜豆腐都很少了,但是凤城二路这里的菜豆腐依然地道。
花生浆稀饭其实我吃菜豆腐不经常,经常配一碗热热的花生浆稀饭,就是把浸泡过的花生糯米打成浆烧成糊状,要稠要稀都可以。
我还喜欢配的小菜,这个小菜和菜豆腐小菜通用。花生香米香还是有些寡淡,有了咸香的小菜,就注入了灵魂。
当然,就是不吃菜豆腐,喝上一碗菜豆腐的水,有豆腐香有酸菜香,热热的喝一碗,很是爽口,这一碗豆腐水都是赠送的,不要钱。
核桃馍这个菜市场卖核桃馍的不多,我个人感觉核桃馍和热面皮不是很搭,和花生浆稀饭倒是比较配。
一家核桃馍小如月饼,用料舍得,口感酥软味道鲜美,当然价格也不低。
这都成了网红点了,很多人一买就是很多盒,送亲戚送朋友;还有一家算是大众的,饼子大一些,价格就实惠一些。
其实在汉中,不同地县的核桃馍都是不一样的,做法有区别的,所以也不存在那家正宗的问题。
这里的热面皮7元一碗,稀饭2元,菜豆腐3元,基本上不到10元,简简单单一顿早餐。
你看:因为海红厂搬迁而带到西安的汉中小吃成了老店,但是这个厂子却不行了,热面皮店倒是一个一个生意红火,
看,把一个事情干长久有多难。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