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6-11-30 3:03:03   点击数:
  

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动物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畜禽是主要传染源,猪对乙脑病毒自然感染率高,猪种群更新较快,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循环。目前,已知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猪、马、驴、狗、鸭、鹅、蝙蝠和各种鸟类及一些实验动物均可被感染。

乙脑病毒对温度、乙醚、氯仿等敏感。℃加热2分钟或56℃加热30分钟即可将其灭活。病毒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强,冷冻真空干燥后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许多野生动物均对病毒易感,并可能出现病毒血症。除马和猪外,其他动物很少出现临床症状。部分马匹感染后可出现脑炎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兴奋或麻痹,常出现阵发性抽搐,多数马匹预后不良,遗留弱视、唇麻痹和精神迟钝等后遗症。猪感染后体温突然升高,可达40~41℃,呈稽留热,结膜潮红,便秘,粪便表面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黏液,部分病猪后肢麻痹,关节肿大,倒地不起,直至死亡。

2.乙型脑炎有什么流行特征?

(1)流行地区:本病流行地区广泛,我国除东北、西北的边远地区及高原地区外,均有本病的流行,但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地区。

(2)流行季节:在热带地区,全年有散发病例。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发病数的80%~90%,而在冬春季节几乎无病例发生,其原因主要是蚊虫繁殖、病毒在蚊体内的复制以及蚊虫吸血活动受气温、雨量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发病年龄结构: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约占病人总数80%以上。

(4)发病形式: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者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较为少见。

(5)传播环节复杂:自然界本病的传染源多,传播媒介也多,动物间传播流行较普遍。

(6)流行规律及预测:乙脑病毒在自然界传播的基本环节已经明确,但流行规律还未完全认识。目前看来,引起大流行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①易感人群的增加;②气象因素:降雨量、气温;③猪自然感染时间的早晚和感染率的高低。

3.流行性乙型脑炎对人有什么危害?

我国是乙脑的高发区。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规模接种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率显著下降,全国范围的流行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但是局部地区还存在暴发流行,其中50%以上的病例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云南和河南6个省和直辖市。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5~15天,病人临床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

4.如何防治乙型脑炎?

 一是控制动物传染源。做好畜禽的免疫接种、疫病净化工作,并加强饲养管理。猪是乙脑传播的主要中间宿主,饲养场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可用中草药如青蒿、苦艾、辣蓼等在饲养地烟熏驱蚊,每半月喷灭蚊药一次。

 二是灭蚊。乙脑的传播者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它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他浅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孳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三是人群免疫。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即灭活疫苗(鼠脑提纯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

 四是对病人采取对症、支持和综合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脑,抢救病人要把好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三关”。









































红木家具天价的艺术
夏天多出汗就是最好的养生6招教你出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