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1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年版)》(下称《方案》)。《方案》的实施旨在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护妇女儿童健康。
我国自年开始启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年起整合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各项干预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方案》指出,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控制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力争于年实现儿童“零艾滋”目标、消除儿童新发感染。具体目标包括,年底前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至年底,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即儿童“零艾滋”目标),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至年底,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即儿童“零艾滋”目标),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方案》亦明确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在妇女孕前、孕期、生产时及所生儿童中的检测及服务流程:
艾滋病1、孕期艾滋病检测及服务流程
2、产时艾滋病检测及服务流程(适用于孕期未接受艾滋病检测的产妇)
3、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梅毒1、孕产妇梅毒检测及服务流程
2、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随访及先天梅毒感染状态监测图
乙型肝炎1、孕产妇乙肝检测及服务流程
2、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
1)、乙肝感染孕产妇干预
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感染孕产妇提供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测,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乙肝病毒载量(HBVDNA)检测,必要时转介至传染病专科接受相应的诊疗服务。孕产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没有预防母婴传播作用。
2)、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干预
①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所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均应于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是12小时内,越早越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国际单位。注射方法为肌内注射。注意必须与乙肝疫苗的注射部位不同,也不可与乙肝疫苗吸入同一注射器内注射。
②乙肝疫苗接种
所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均应按照《预防接种规范》中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有条件的地区,在完成第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6个月,即儿童7月龄至1周岁期间,可进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检测,判断免疫效果。
《方案》除以上内容外,还对孕产期保健与儿童保健服务,为所有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全面、整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等方面均做了明确规定。相信在这一方案的实施下,我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也将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卫计委《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年版)》
迈克生物IS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及配套试剂采用磁粒子分离技术与增强化学发光技术相结合,从而有效拓宽了检测范围,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作者:迈克生物技术部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儿童白癜风早期症状白癜风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