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遗传传递确实存在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5-1-16 4:49:09   点击数:
  靠的是渗透、扩散和细胞选择力,再经脐静脉返回胎儿体内,母血则经底蜕膜螺旋小动脉开口通向绒毛间隙内,再经开口的螺旋小动脉返回孕妇体内

大家是不是都听说过乙肝病毒?是不是觉得很可怕,觉得一旦接触乙肝病毒患者就会被传染?其实不然,很多科学的知识会告诉我们最准确的答案我搜寻了一些关于乙肝病毒传染途径的资料,通过对以下知识的的阅读,我希望大家对乙肝病毒患者有一个重新认识

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乙型肝炎)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

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因此了解其传染途径尤为重要

(1).血液或血制品

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

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①. 宫内感染

以往认为乙肝病毒很少通过胎盘有关胎盘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报道不多,且结论不一但近几年较多资料证明宫内感染率较高,通过胎盘引起的宫内感染约 5% ~ 10%胎盘生理是胎儿与母体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是胚胎与母体组织的结合体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胎儿血液每分钟500ml流量经胎盘胎儿血液是经脐动脉直至绒毛毛细血管经与绒毛间隙中的母血进行物质交换,两者并不直接相通,而是隔着绒毛毛细血管壁、绒毛间质及绒毛表面的细胞层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主要在血管合体膜(vsm ), 由5部分组成: 1)合体滋养细胞; 2)合体滋养细胞基底膜; 3) 绒毛间质; 4)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5)毛细血管基底膜目前普遍认为hbv宫内感染是通过胎盘,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认为hbv宫内感染主要是由于hbv使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改变所致[2]

②. 羊水、血、阴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产时感染)

目前认为,hbsag阳性的产妇分娩时,胎儿可能通过产道吞进羊水、血、阴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 即使胎儿,出生时血清学检测阳性,但2~ 4个月以后有60%发展为hbsag阳性,符合乙型肝炎的潜伏期[3]

③. 母乳喂养感染(分娩后感染)

关于乙肝血清指标阳性的孕妇能否哺乳, 国内外争议较大文献报道, 乙肝血清hbsag阳性者,母乳有 56. 14% ~ 71. 00%hbsag阳性血清中三阳和hbeag阳性、抗- hbc阳性者初乳中hbv- d a 阳性率 100%,提示不宜喂母乳但若初乳中单纯抗-hbs或(和)抗-hbe阳性者,其排毒率为0,可以哺乳虽纯母乳喂养是被视为世界性解决儿童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应大力提倡但已证实通过母乳可传播给婴儿时,对于hbv复制活跃的母亲应及时阻断这种传播途径,应终止母乳喂养

④. 生殖遗传传递

已有报道在父亲hbv 阳性而母亲hbv 阴性的引产胎儿发现hbv感染, 也有报道在父亲hbv 阳性而母亲hbv阴性的活产婴儿出生时即检出hbv感染标志这种遗传传递在hbv 的传播中的地位及遗传传递小儿将来的转归都是未知的问题如果遗传传递确实存在,无疑为全面控制hbv感染增加了新的困难[4]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

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 乙型肝炎的性 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 这种传播也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4).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 唾液、尿液、血 液、胆汁及乳汁, 均可污染器具、物品, 经破损皮肤、黏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相信大家对以上资料的读取,会对乙肝病毒患者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不再盲目的害怕和躲避乙肝病毒患者了任何疾病的防范都建立在一个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这样才不会错误的与患者交往希望大家以后不再对乙肝病毒患者有另类的认识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3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