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陵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即HBsAG转阴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7-9-9 19:57:50   点击数:
  

乙型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并无专门论述,但在古典医籍中,散见于多篇论著,以黄疸,肋痛,郁证,膨胀等篇章,更无对表面抗原即HBsAG转阴的篇章及治疗,笔者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接触过不少这种病人,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一望指正。

一、湿热蕴阻型

症状:目肤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腹部胀满,心中懊恼,口干苦,饮食不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舌质红,以边尖部为著,脉象弦数。

治疗:清利湿热

方药:茵陈嵩汤加味,茵陈、大黄、黄芩、山栀、黄芩、垂盆草、蒲公英、郁金、泽泻、车前草、茯苓、夏枯草等。

若热重于湿,口干便秘,可加大大黄剂量,若湿重于热,以茵陈五苓散。

例一、张XX,男19岁,学生,于年8月初诊,当时考入高校,因HBsAG阳性,修学在家休养治疗,当时并无明显不适,只有易乏力,只是盖气滋阴,清热解毒治疗,药如茵陈、贯仲、寄生、党参、黄芪、白术、枸杞子、山药等治疗,中间出现胃脘作胀,嗳气等症状,给予柴胡、郁金、香附、佛手等药物治疗,于年底突发黄疸、目肤全部黄染,腹胀,嗳气,除表面抗原阳性外,肝功能已有变化,黄疸指数,谷丙转氨酸,谷草转氨酸92,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此湿热蕴阻肝胆,溢于肌肤。

茵陈、板兰根、贯仲、桑寄生、柴胡、当归、川芎、郁金、香附、夏枯叶,垂盆草,枳壳,生军,白术,泽泻,茯苓。15帖

二诊:上方服后尿黄好转,但黄疸没有减轻,上方连服一个月,

三诊:二诊后,黄疸明显减退大半,但出现口苦,上方加黄芩,又服一个月,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于年复查时,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至今未发,现在在省委工作,以50多岁。

例2、王XX,男,42岁,在南京打工,河南人,于年初诊。

患者突发黄疸,不思饮食,四肢无力,查乙肝五项为乙肝大三阳,肝功能黄疸指数,谷丙转氨酸,谷草转氨酸,舌苔淡红,苔薄腻罩黄,脉弦数。

茵陈、垂盆草、夏枯草、柴胡、郁金、香附、枳壳、半夏、厚朴、白术、当归、川芎、泽泻、丹参、茯苓,15帖。同时肌注乙肝疫苗。

二诊:半月后黄疸已退大半,食欲大增,乏力亦明显好转,又原方加,肌注一支乙肝疫苗。

三诊:黄疸已全退,纳谷正常,无乏力,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检查,大三阳全部转阴,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

按:这二例病人均为肝功能异常,经过清热解毒,调理肝脾,且用降酶药,均在较短时间内,肝功能正常,且HBsAg等转阴,所以有的肝病专家提出,不管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通过治理后的效果。不明显时,可以想办法破坏肝功能进行治疗,反而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肝郁气郁型

症状:右肋或两肋胀痛,胃脘作胀,嗳气,食纳尚可,但食后饱胀,嗳气加重,矢气不多,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疗:疏肝理气,健肝和胃,伴清热解毒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药如柴胡、当归、白术、白芍、川芎、郁金、香附、木香、枳壳、佛手、苏梗、绿梅花、茯苓、太子参等。

案例:杨XX,女,36岁,工人,年初诊

患者半个月前发现两肋作胀,嗳气,食欲尚可,但不能多食,胃脘作胀,以为胆囊炎、或浅表性胃炎,以西药治疗没有效果,之后即抽血检查,为乙肝小三阳,但肝功能尚正常,舌质淡红边略红,苔薄白,脉弦。

此为肝气郁滞,治疗当疏肝理气,清热解不经意,佐以健脾化瘀

柴胡、当归、川芎、白术、白芍、郁金、香附、木香、苏梗、太子参、丹参、贯仲、桑寄生、泽泻、茯苓、黄芪,15帖

二诊:上方后,肋胀痛明显好转,原方加减出入治疗2个月后,重点疏肝养血,健脾和胃,三个月后,体检查乙肝小三阳全部转阴,乙肝表面抗体转阳而痊愈。

三:肝肾不足型

症状:腰膝酸软,甚至腰部酸痛,口干咽燥,睡眠不好,甚或多梦,烦躁,入睡后变易惊易醒,或午后颧红头晕,此类多在青春期多见,甚至出现肾阴不足,相火偏旺,出现梦交现象。

治疗:滋补肝肾,清热解毒

方药:六味地黄汤、一贯煎等加减,生熟地、丹皮、山萸肉,枸杞子、山药、丹参、当归、白芍、沙苑子、泽泻、茯苓、五味子、贯仲、桑寄生等。

案例:随XX,女,29岁,省工程X设计人员,年8月初诊,因在单位健康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滴度在2千多而体检治疗,当时患者未婚,口干咽燥,多饮,午后颧红,且头晕,晚上不易入睡,睡后多梦,易惊易醒,舌质嫩红,苔薄白。脉沉细,此肝肾不足,治疗滋补肝肾,清热解毒。

处方:生地、丹皮、山萸肉、沙苑子、山药、枸杞、五味子、山药、知母、丹参、贯仲、桑寄生、黄柏、泽泻、女贞子、茯苓、墨旱莲,30帖。

二诊:上药服后午后颧红,头晕明显好转,口已不怎么干渴,睡眠亦明显好转,上方30帖

2个月后,复查HBSAG滴度已小于16而转阴

四、寒湿困脾型

症状:周身困倦,食谷不化,大便溏薄,腹胀肠鸣。甚至头昏如裹,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腻白,甚至出现黄疸,但黄疸暗紫,尿黄,脉濡。

治疗:温通脾阳,化湿燥脾

方药:茵陈术附汤化裁,菌陈、桂枝、附片、苍白术、苡仁、太子参、半夏、厚朴、枳壳、郁金、香附、丹参、鸡骨草、茯苓、泽泻大腹皮等。

案例:李XX,男,58岁,年初南京人,工人。

患者初诊时面色暗黄,不思纳谷,身倦乏力,腹胀肠鸣,大便溏薄,不成形。一日2-3次,血检乙肝小三阳,肝功能黄疸60谷丙转氨酸78,谷草转氨酸96,白蛋白36,球蛋白32,肝脾略肿大,舌质淡而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此乃脾不健运,寒湿困脾,脾阳不振,运化乏力。

方药:茵陈、苍术、白术、附片、桂枝、丹参、柴胡、郁金、香附、当归、川芎、土鳖虫、泽泻、茯苓、大腹皮、垂盆草、桃仁、红花,15帖。肌注一支乙肝疫苗。

二诊:饮食少增,身倦好转,大便成形,一日一次。症状好转,原方再进15帖,又肌注乙肝疫苗一支

三诊:黄疸已退大半,面色开始发亮,大便一日一次,成形,身轻,纳谷正常,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38,谷丙转氨酶68,谷草转氨酶42,舌质淡胖嫩,苔白腻较前减半,脉濡缓。

处方:茵陈、附片、桂枝、苍术、白术、太子参、郁金、香附、桃红、红花、丹参、土鳖虫、半夏、佩兰、泽泻、茯苓、垂盆草,30帖。

四诊:黄疸已退尽,其他症状全部消失,检查黄疸指数18,谷丙转氨酶52,谷草转氨酶38,乙肝五项检查:HBSAG-,HBEAB+-,舌质淡,脉濡弱,上方加减出入,又调理2个月。

五诊:前后共治疗了4个月,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HBsAb+,其余全部转阴。

按:此病人与以上黄疸病人都都属中医的黄疸范畴,但前两例病人因黄色鲜亮,且有热象,故属中医的阳黄。此类黄疸脾虚现象不明显。而此例病人有黄疸颜色暗滞,属中医的阴黄,属阴黄的病人大多脾阳不振,寒湿困脾,所以阴黄病人除黄疸不鲜亮,色暗滞外,尚伴有胃肠道方面症状,如纳谷不香,身倦乏力,腹胀肠鸣,大便溏薄,甚至病人怕冷,四肢不温等寒象,故治疗时切记温补脾阳,健脾理气,佐以清热退黄之品,只要治疗得当,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治疗阳黄病人,则相反要清热利湿退黄,属湿重于热,则茵陈五苓散,热重于湿者,则用茵陈蒿汤,除茵陈、山栀、大黄外,如果舌边红的明显可以加龙胆草,但此类药只能暂时用,因久用苦寒之品容易伤脾气,即使使用,之后亦要固护脾胃。

五、气阴两虚型

此类病人多见于乙肝初得,或长期乙肝小三阳,肝功能正常,无明显不适,既无身倦乏力,又无饮食不香症状,甚至两肋痛都不明显,即使偶有肋痛亦不重,或者不明显,想到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有点感觉,不想时根本就没有感觉,舌质多呈嫩红略胖,有的人有齿痕,大多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佐清热解毒药,药如鸡骨草、平地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丹参、莲子肉、生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桃仁、红花、泽泻、茯苓等。

案例:李xx,女,36岁,南京部队某幼儿园园长,年5月初诊。

患者无明显不适,在去年体检时发现自己是乙肝“小三阳”,但肝功能正常,肝脾不大,面色红润,无病态面容,此气阴两虚,外感乙肝病毒。

方药:鸡骨草、平地木、黄芪、白术、山药、丹参、生熟地、丹皮、山萸肉、枸杞子、郁金、香附、泽泻、茯苓,15帖,另肌注一支乙肝疫苗。

二诊:舌脉同前,原方15帖,同时肌注一支乙肝疫苗。

三诊:以上方基本不动,每次肌肉注射一支乙肝疫苗。

历经2个半月治疗,到医院血检乙肝小三阳全部转阴,且HbsAb+,产生抗体,嘱其注意摄生,好好保养,至今未发。

六、脾失健运型

症状:面色晃白萎黄,周身乏力,四肢不温,腹胀肠鸣,大便溏薄,饮食不香,不易消化,有的甚至有腹水,气胀等症状,舌质淡胖嫩,甚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濡。

治法:健脾助运,如有腹水,即健脾利尿。

方药:参芩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加减,药如太子参,苍白术、木香、砂仁、枳壳、山药、莲子、扁豆、桂枝、附片、干姜、如有腹水加重泽泻、茯苓、大腹皮、如舌苔厚腻加半夏,厚朴、枳实、槟榔等,B超有肝损害的加丹参、桃仁、红花,甚至鳖甲、牡砺、昆布、海藻等。

案例:朱xx,女,37岁,年7月初诊,患者患肝硬化腹水半年,中西医治疗不效,翻看已服2个月的中药,多以清利湿热,以茵陈五苓散合活血化瘀药,诊时发觉病人四肢不温,食少便溏,一日3-4次大便,面色暗滞,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肝功能正常,ABsA+,前医辩证错误,故疗效很差,腹水不但没有消退,比原来服中药之前还重,每天小便只有mg。

处方:太子参、苍术、白术、扁豆、莲子肉、木香、砂仁、枳壳、当归、白芍、干姜、桂枝、附片、茯苓、丹参、泽泻、大腹皮,。

二诊:上药后腹水已消大半,上方另加桃仁、红花、地鳖虫、贯仲、桑寄生、调理3个半月,复查腹水已消尽,HbsAg转阴,至今尚健。

七、脾肾阳虚型

症候:腰膝酸软,周身乏力,面色晃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纳谷欠香,口中乏味,腹胀肠鸣,大便溏薄,一日2-4次不等,畏光,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这类病人多属慢性肝炎,或迁延延日久,或治疗不当、失误造成。

治法:温补肝肾,如遇肝脏受损,则还要养肝、护肝、活血化瘀。

方药:真武汤,二仙饮,附子理中汤。

案例:马xx,女,48岁,马鞍山人,年8月初诊,患者患乙肝大三阳已10来年,虽然治疗,亦不正规,因近半年家务事太劳累及烦神过多,感周身疲劳,腰背部酸楚,小便清长,大便不实,一日4次,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濡弱。脉按之不应,乙肝五项“大三阳”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6,谷草转氨酶62,白蛋白48,球蛋白42,肝肋下2cm,脾可触及,此以脾肾阳虚。

方药:附片、桂枝、太子参、苍白术、山药、丹参、五味子、熟地、丹皮、知母、黄芪,仙茅、仙灵脾、木香、砂仁、枳壳、桃仁、红花、泽泻、茯苓,30帖,肌肉注射1支乙肝疫苗。

二诊小便清长已明显好转,腹胀肠鸣亦有转机,大便一日2次,上方+煨柯子肉15克,30帖,又肌肉注射一支乙肝疫苗。

三诊:面色较前红润,大便一日一次,成形,腰酸不明显,上方化裁,但主方基本不变,半年后,大三阳全部转阴,但没有产生抗体,肝功能亦全部正常,至今未发。

按:此病人明显脾肾虚。肾阳乃人身真阳,统管人身周身阳气,一旦肾阳虚弱,则不温熙周身阳气,则脾气不振,卫外功能不固,且易外感。故此时此刻,应时时刻刻固护肾阳,更不能用苦寒伤阳之药。

至于降酶药的使用,一度时间抄作的很利害,似乎五味子降酶是神药,什么情况下都用五味子及五味子制剂降酶。这是一种偏见。五味子酸有收敛作用,只能在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且没有湿热明显的病人使用五味子。如果湿热明显的人,使用五味子,只能湿热蕴阻越来越利害,对治疗肝病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垂盆草、夏枯草之类药降酶效果会更好,再配以其它疏利肝胆及清利湿热药,总之要加以辩证治疗,是什么症,就用什么方药,这是中医治病的灵魂。

八、气滞血瘀型

症候:肝脾肿大,且较硬,面色灰暗甚至紫暗、乏力,有的甚至有脾肾阳虚或者肝肾阴虚的表现,舌质有明显紫斑,甚至整个舌面都呈紫色,有明显的肋疼,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如兼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如兼肝肾阴虚,则另用滋补肝肾药。

方药:鳖甲牡砺汤,膈下逐瘀汤等化裁,如鳖甲,牡砺,昆布、海藻、柴胡、当归、川芎、郁金、香附、地鳖虫、桃仁、红花、黄芪等。

案例:谢xx,男,56岁,离休军官(正团职)年5月初诊。

患者面色暗滞,右肋下时有疼痛,肝肋下2.5cm,脾肋下3cm,质Ⅱ级,尚光滑,时有腹胀肠鸣,大便溏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有长期饮酒史,HbsAg+,舌有紫斑,苔薄白,脉弱涩,证属肝木克土,脾阳不振,气滞血瘀。

处方:党参,黄芪、当归、川芎、柴胡、郁金、香附、元胡、白术芍、木香、砂仁、枳壳、桃仁、红花、鳖甲、牡砺、昆布、海藻、丹参、泽泻、茯苓,7帖。

二诊右肋刺疼好转,仍有肠鸣便溏,舌脉同前,原方连服2个月,肝脾略有缩小,肝胁下2   3、超精准预约,不排队;

  4、私人订制患者私人名医,咨询、门诊两不误;

5、医院、医保、农村合作医疗均可报销。

医院(年建院)









































苯丁酸氮芥价格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