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视角
相信有不少人,没有听过疟疾这个词汇,其实这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然后传播的病毒,被感染者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其中主要以反复发烧、发热为主要病症。然而大家更不知道的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抗疟。
手上拎着布袋,身上背着大手电筒,陈雄与陶忠开始了一天的捕蚊工作。在万宁南桥镇,对于陈雄与陶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黎苗群众称他们为“蚊子医生”。在六十多年前,人们谈起疟疾,心中不由自主的犯怵,特别是在南桥镇更是流传这么一句民谣,南桥陵水有命去无命回。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今年58岁,他30岁来的南桥,作为万宁市北大镇上的一名内科医生,却毅然决然的选择来到了南桥镇,成为一名万宁防疫站驻南桥地区抗疟疾医生。
万宁市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
我来的时候疟疾很高,这边发病率很高的,我来后抓这项工作了配合这个乡村医生我们防御组的,就是商量调查啊,我们搞了很多的工作,通过那几年过去的,他的发病率很高的,一年的发病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每一个村。
疟疾是一种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海南,由于热带雨林茂密,全岛按蚊多达37种,多年前就盛行疟疾,海南曾经是疟疾的高发地区,万宁的南桥地区尤其严重,历史上一度是全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桥防疟工作,关系到海南乃至全国的公共卫生安全。
万宁市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
蚊子叮咬的以后,过了几天有症状出现了,首先他就发热,发热了,接下来就发冷,先发热,后来就发冷,他发热很厉害的,发冷也厉害,用几张棉被盖,他从内心的发冷,主要就是的作用恶性疟,你不及时治疗了就导致到脑型疟,那个疟原虫从血管到达脑里面。
记者
那致命吗?
万宁市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
致命啊,恶性疟就要死的,我都看到几个恶性疟死完的,很厉害的,你不及时治疗就要死人的。
年,海南疟疾发病人数为例,居全国首位。南桥当地国营农场橡胶工人全年累计疟疾发病率高达76.8%。到了年,南桥的情况虽有好转,但防疟形势仍然严峻,严重者足以致命。年,陶忠作为南林防疫站的医生,来到与南桥镇紧邻的南林农场,开展抗疟联防工作。
医院副院长兼防疫站站长陶忠
因为我们这个群众呢,对疟疾的这个认识不是很足,还有一些迷信的思想,意思是说,不是蚊虫叮咬得了疟疾,他们就当感冒,就是用一些迷信的办法,来求神拜佛来治疗疟疾。
万宁市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
他不懂的这个病,他们不吃药的,他们不看病的,他们搞那个迷信的,明天也不发热也不发烧的,后天又来了,这样间日疟就是这样,他们不懂。
医院防御站和南桥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一贯来都是联防联控,互相支持和配合,在80年代初,陈雄和陶忠发现山区群众并不理解“蚊子医生”的工作,村民们的忽冷忽热其实是受间日疟影响,所谓的间日疟是每隔48小时反复发作一次,主要表现为先冷后热,出汗后恢复正常,两次发作期间表现正常。然而在村民们看来,仅仅只是小感冒,并没有放在心上。
南桥镇内田村村民王学胚
就是全村里大概就是百分之三十都会得到这种病,就是上山里的过夜啊,在寮寨里看槟榔啊,都会得到这种病,很多人的,大家都以为是小感冒的,就是发冷发热,我也不知道他的严重性是多大。
以身为饵捕蚊虫
苦心钻研显成效
没办法,陈雄与陶忠只能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带头浸泡蚊帐,讲解防疟常识,在他们看来,在山区防疟可不是好差事。经常上山下山,这受的苦,不是一句两句就能够表达出来的。那么如何抗击疟疾?必须要解剖蚊子,认真研究疟原虫。
众所周知,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要想抗击疟疾,就必须要先了解蚊子,认真研究疟原虫,然而,捕捉蚊子却是一个大工程。
为了捕捉蚊子,陈雄与陶忠从清晨到黄昏,他们住在小管村一处草寮,为诱捕蚊子,有时在池塘和小溪边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紧靠着微弱的灯光来照明,以便观察蚊子。
医院副院长兼防疫站站长陶忠
一般捕抓的话呢,我们把这个裤脚尽量编高,编到大腿上面,撸起来,然后的话呢,就坐在这里静静的等着,引诱蚊子来叮咬我们,这个是捕蚊管,捕蚊管话呢,我们一头放在嘴巴里面来吸,另外呢,我们就用手电,因为晚上嘛,要用手电来照,我们选择的地方一般是在半山腰啊或者是溪流边上啊,这个野外的地方,就是说蚊子出没的地方,比较多这个捕抓按蚊。
挽起裤管,露出皮肤吸引蚊子前来叮咬,此时陶忠便可拿起手上的捕蚊器皿,玻璃漏斗的口对准蚊子,嘴上含着的软吸管用力一吸,蚊子瞬间被捕捉;一趟捕蚊下来,他们脚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被蚊子叮咬的红包,格外醒目。
医院副院长兼防疫站站长陶忠
我们这个蚊子的话呢,有可能就是说咬到我们,叮咬到我们,就容易感染到我们,所以说我们在去捕抓蚊子之前的话,我们都尽量做好预防服药,做个自我保护一下,因为我们作为是预防和控制疟疾的医生,所以呢,首先要做好自我保护。
有时为了能捕抓更多的蚊子,陈雄和陶忠会继续往山林深处寻找,尽管是做好了防疟措施,但也避免不了山林中存在的危险。
万宁市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
都习惯了,因为山上的话呢,这毒蛇啊、毒虫啊这都是非常多的,稍微不小心就会给这个沙马煌咬到,毒蛇有时候很危险的,就是我们上山捕抓蚊子经常遇到这些危险。
一边给群众防疟,一边想方设法研究疟原虫,把蚊子制成标本,然后用显微镜进行研究,看似枯燥,但对陈雄与陶忠来说却意义非凡。
医院副院长兼防疫站站长陶忠
都要分类不同的蚊子,都要进行分类,进行这个保存制成标本来进行这个观察,咱们疟疾传播的媒介按蚊到底是哪一种引起的本地的疟疾传播。
每一种蚊子都有疟疾传播的可能性,但在海南早期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是疟疾的主要传播源,如今随着抗疟人的奋战,疟疾得到有效的控制。
疟疾防治工作成绩喜人
近十年无恶性疫情
南桥小管村的经验,对全万宁、全海南都有重要的医学研究意义。其实早在年,南桥南林2个单位加入抗疟联防单位,年建立北大、东和等12个疟区乡场,对疟疾进行经常性管理。而距南桥卫生院不到一公里,有一座挂有“海南岛疟疾防治研究南桥基地”牌子的二层小楼。年,海南首个疟防站在万宁南桥建立。
万宁南桥,新中国最早的国家疟疾防治研究基地,也是海南岛抗疟工作的发祥地。南桥成为全国灭疟人的摇篮,成为世界瞩目的疟疾防控研究基地,背后经过了60多年,几代人付出了夜以继日、披肝沥胆的艰苦努力。
万宁市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
疟疾我们搞前几年,就是90年代80年代我们很辛苦,这个地区的很辛苦的,当时我也干了,但是现在我干不了这个工了,上山干不了了,一山翻过一山。
医院副院长兼防疫站站长陶忠
我就走遍了所有的连队,我都走遍了,熟了,很熟了,经过几十年的这个防控疟疾的工作呢,村民对我们也非常的熟悉,我们对每一个队的环境啊和病情啊,也比较了如指掌。
在陈雄等人的努力下,南桥卫生院种了20亩黄花蒿,根据屠呦呦发明的方法提取青蒿素,为患病村民治病。
南桥镇内田村村民陈阿公
已经没有了(疟疾),基本上是没有了。
虽然现在这种处方很少用得上了,但在以前,南桥镇很多村民都是青蒿素救活的。
南桥镇内田村村民王学胚
我们也感谢他们做医生的能够有这样的,下来到村庄里跟我们治病,大家应该是很满意。
记者
感谢他是吗?
南桥镇内田村村民王学胚
恩,感谢。
年,全球基金疟疾项目进驻南桥,大规模向当地居民发放蚊帐、宣传防治疟疾的相关知识,推动消除疟疾工作,南桥疟疾防治借机迈入快车道。万宁市疟疾发病率从年的.5/10万下降至年的39.0/10万,疟疾发病率下降81.6%,而年更是历史上突破,全年没有恶性疟疫情的报告,10年来没有恶性疟死亡病例的报告,成绩喜人。
医院副院长兼防疫站站长陶忠
最后一例,在南林地区最后一例,南林诊断的病例是在10年,是最后一例发病的,在这个还有实验室阶段呢,就是说我们显微镜镜下诊断的,在09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实验室诊断的病例了。
陶忠告诉我们,在基地墙上挂着的图表,其中有两幅疾控前辈在50年前制作的防疟统计图表,已被列入医学院的教科书。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组官员来南桥考察时,也赞叹海南疟疾防治工作做得扎实、细致,为世界疟疾防治工作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万宁市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
应该的,我的工作就这样,应该是守护为了公众啊,防病治病是我们的责任,当医生的就这样,都是应该这样的。
六十年奋战,有的人已经老去,有的仍然奔波在山路上,溪流边。疟原虫不灭,蚊虫未停止繁殖,防治疟疾的事业就没有终点。抗击疟疾,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医院副院长兼防疫站站长陶忠
我没有退休之前,还要继续为咱们本地区的疟疾的防治和防控继续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夜线记者报道。
记者
李宏昊
编辑
夜线新媒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