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
在预防乙肝的流行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对于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让乙肝疫苗真正发挥有效的预防作用
现对乙肝疫苗的接种做了一个详细的解说
仅供大家参考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
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坏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乙肝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接种乙肝疫苗是迄今为止全球公认的预防和控制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年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接种对象:
接种对象包括所有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史不详者。
重点人群为新生儿,婴幼儿和青少年儿童。
高危人群:
1、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静脉吸毒者、HBsAg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
2、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同性恋者、多性伴者、性伴为HBsAg阳性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
3、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学院校学生、医务工作者、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
4、其他人群:如其他慢性肝病患者、HBV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高校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
接种程序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剂次,
免疫程序为“0-1-6”,
即接种第一剂次疫苗后,
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和第三剂次疫苗。
为便于操作管理和接种反应观察,规定:
卡介苗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HBIG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
接种方案
为了易于理解
图解如下
应该注意的是
只有红色部分是需要接种四剂次
下面是接种计划外乙肝疫苗的方案
意外暴露后HBV感染的预防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进行HBsAg、抗-HBs等乙肝标志物、ALT和AST检测,并建议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IU/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IU/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肝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接种前和接种后检测
接种前可以不需血清学筛查。
乙肝疫苗的成分主要是基因重组的酵母细胞或仓鼠卵细胞表达的乙肝病毒外壳蛋白HBsAg,经纯化、氢氧化铝佐剂和灭活处理后制成,无传染性,接种不会引起感染。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指出对感染过和未感染过HBV者接种乙肝疫苗是都是安全的。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不筛查是安全的[18-19]。自年全球实施乙肝疫苗普遍接种以来的实践证明,该疫苗在接种前不筛查是安全的。
一般人群不需要在接种后进行抗-HBs检测。但对高危人群(尤其是家庭成员中有HBsAg阳性者的儿童)建议进行抗-HBs检测,如抗-HBs<10IU/L,建议再全程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
推荐检测人群:
1.因职业原因可能感染HBV的人群
2.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
3.长期血液透析患者、HIV感染者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
4.HBsAg阳性的性伴侣或针头共用者
接种后无应答的处理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大多数接种者体内可产生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但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其他原因,少数接种者对疫苗接种无应答(抗-HBs﹤10IU/L)。对这部分人群,可增加接种剂量或更换剂型全程再接种3剂次,如仍无应答,成人可接种1剂次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极少应用)。
安全性
乙肝疫苗是非常安全的。接种后会出现一过性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疼痛(3-9%),疲乏,头痛和易激惹(8-18%),发烧37.7°C以上(0.4-8%)。这些短暂的不良反应在接种后常常只持续1-3天。严重副反应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和休克很少见,发生率约1/60万。
*部分内容摘抄自广东省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指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