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年男患者因乏力、皮肤黄染、食欲差半月余,眼黄、尿黄十余天,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病情逐渐加重转入ICU,予常规药物治疗及4次DPAMS治疗后,胆红素从.7umol/L降至53.5umol/L,巩膜及皮肤黄染改善明显,肝功能逐渐恢复,转入普通病房观察治疗10后日出院。
01
基本资料
主诉:乏力、皮肤黄染、食欲差半月余,眼黄、尿黄十余天。
现病史:患者为中年男性,年4月3日,患者因不乏力、皮肤黄染、食欲差半月余,眼黄、尿黄十余天,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逐渐加重,为进一步治疗由消化内科转入ICU。患者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84mmHg。患者神志清、精神不振,全身皮肤黄染、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斯征阴性,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谷丙转氨酶(ALT).8IU/L,谷草转氨酶(AST).8IU/L,白细胞总数:4.5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6%,红细胞总数5.04*10^12/L,血红蛋白浓度:g/L;血小板总数:*10^9/L;;总胆红素.7umol/L,白蛋白40.2g/L。
诊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02
治疗方案
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4月3日、4月4日、4月5日、4月6日行4次DPMAS治疗。
患者正在接受DPMAS治疗
03
治疗结果
经过综合治疗联合4次DPMAS治疗后,患者黄疸得到有效控制,全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血常规未见异常,谷丙转氨酶.9IU/L,谷草转氨酶38.6IU/L,总胆红素53.5umol/L,患者情况转好并经家属同意转入消化内科人继续治疗,4月16日痊愈出院。
表1.治疗期间患者胆红素变化情况
治疗期间患者总胆红素变化
04
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目前已经分离到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型别肝炎病毒,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多为急性,大部分可痊愈不会转为慢性肝炎,而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后易转为慢性肝炎[1],从而损伤肝脏,影响肝脏功能,ALT和AST能敏感的反应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因此肝脏轻微损伤即可出现ALT和AST急剧升高,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ALT就急剧升高,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无论体内代谢产物如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或是外源性药物,他们都是首先由肝细胞摄取,然后在肝细胞内转化或者结合,肝实质受损时,肝脏排泄分泌功能发生相应变化,影响相应物质的排泄[2],总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水平则出现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也反应了肝细胞受损的程度。
BS胆红素吸附柱能特异性清除胆红素降低胆酸,适用于各种疾病(如急、慢性重症肝炎和肝功能衰竭等)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胆酸血症。与HA-II联合使用(D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能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胆酸血症,避免高胆红素血症所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3]。
当前血浆比较短缺,特别是对于重型肝炎的患者需要多次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疗法尽管疗效明确但是无法满足重症肝炎患者治疗需求,DPMAS不需要依赖血浆,通过自体血浆的净化并回输完成胆红素、胆汁酸、炎症因子的清除值的推广和应用,使用时需注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治疗频率和次数,第一、二周每周2-5次,以后每周1-2次,每例患者平均3-5次[4]。
参考文献:
[1]梁晓峰.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J].临床肝胆病杂志,,26(6):-.
[2]张冬青.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J].中国医刊,,44(11):75-76.
[3]何群鹏,龚德华,邬步云,等.国产BS胆红素吸附柱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3(3):-.
[4]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9(2):97-.
JF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