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面皮 发布时间:2024/5/27 11:31:22 点击数: 次
01“过年吃饺子”已经成了中国的一种文化标志。虽然人们平时也吃饺子,但是年夜饭的饺子大有深意,一家人围着圆桌,重在团圆的气氛,一起回味今年的艰辛与快乐,再一同展望未来的美好与喜悦。那么,在中华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饺子,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北方人在吃过年夜饭后就开始包饺子,包好的饺子放在案板或高粱杆盖帘上,等到都包好后饺子也基本上初步定型了,除了留一些在子时吃以外,剩下的就被放到冰箱里冷冻起来,待到正月里家里来人的时候,拿出来解冻煮熟即可吃,非常方便。有的人家还会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硬币就预示着今年事事顺意、财运亨通。尽管知道这没多大联系,但吃上硬币饺子的人,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总能高兴好一阵呢。02传统时期的饺子一般要在除夕23:00前包好,到了24:00的时候,正是农历新年的正月初一的开始了,这个时候就要吃饺子,叫“更岁饺子“。“更岁饺子”有“更岁交子”的意思,在子时,是新旧交替的时候,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吃饺子增加了仪式感,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团圆。南方人也包饺子,但是由于南方没有小麦,他们的饺子是米粉饺子。这种米粉饺子只能蒸着吃,不能放在锅里煮,赣粤闽一带的客家人,说是他们的祖先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后改制之后做成的。为了延续他们祖先在中原的传统,他们就发明了米饺。其实,米饺是不限于客家人的。03在北方,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可大家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相传在东汉时期,一个寒冷的冬天,张仲景看到很多贫苦人屋不避风,衣不遮体,把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大起悲悯之心。回家后苦心研制出一种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名字叫“驱寒娇耳汤”。第二天就是冬至,他派人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上,支起一个大棚子,架上一口大锅,为穷人施舍这个汤。相传这个汤的做法是把羊肉和几种驱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再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起来,包成耳朵的形状,再放到原汤中煮熟。每个人施舍一碗热汤,里面放三两个“娇耳”。吃过之后,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几天之后,冻耳朵就被治好了。因为这种药食形状像耳朵,又是治疗冻耳的,张仲景就给它取名为“娇耳”了。因“娇耳”与“饺儿”同音,据说这就是饺子的由来了。04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张仲景向乞药的贫苦人分发“驱寒娇耳汤”,据说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到了大年初一,人们喜迎新年,为了庆祝冻耳康复,人们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冬至和大年初一这天吃饺子,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生。中国人对饺子的喜爱,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对家的牵挂。中国人过年吃饺子,有很深的寓意。人们把对新年的祈盼连同对家人的祝福,统统包进饺子中,吃下去的是饺子,留在心里的是与家人团圆的美好时光,-END-今日话题:你觉得春节不能少了什么?欢迎留言讨论。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本文由我想试试看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