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因素
有人认为,乙肝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是男性社会交往多,感染机会多所致。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肾移植者中,男女感染机会相同(如输血、血透析、手术等到),但男性易成为携带者而女性就较少。
有学者认为,许多与免疫相关的遗传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女性多一个x染色体,使女性具有更强的免疫力。这可能是造成男性与女性感染乙肝、丙肝病毒后的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新近,我国学者研究证实,性激素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有调节作用,在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睾丸酮(t)的含量上升时,含量也随之上升;而雌二醇(e2)含量上升时,hbsag含量下降。在女性携带者血清中,睾丸酮、雌二醇和乙肝表面抗原含量则无相关关系。这不仅揭示了hbsag携带者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而且拓宽了治疗乙肝的思路。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移植男性肾脏就容易成活。而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移植男性肾脏就易产生排斥反应。从现象看,似乎乙肝病毒确有“嗜男性”的特点。
2社会因素
在中国,男人比女人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中国许多省份初生婴儿男女性别比达到比,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比左右的比例。由于男多女少,几千万男青年在适婚年龄将无法找到女性配偶。当前,性比例失衡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这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全都是因为中国父母更喜欢男孩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美国经济学家埃米莉·奥斯特(EmilyOster)年在国际一流期刊《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长篇论文,让我们了解到对中国等亚洲国家性比例失衡问题的另一种解释。在这篇题为“乙型肝炎和女性缺失个案”(HepatitisBandtheCaseoftheMissingWomen)的鸿篇巨制中,奥斯特通过比较包括中国在内几个亚洲国家乙肝病毒流行程度和患乙肝妇女所生孩子的性别,揭示出这二者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即患乙肝妇女更有可能生男孩,初生婴儿的性别比可达1.5比1,中国女性缺少的原因中有75%是由乙肝病毒造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男多女少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乙肝病毒流行所致,导致中国性比例失衡这样一个人口结构问题的罪魁祸首,既非重男轻女的偏好,也非人口自身的因素,而是人们的身体出了问题,是不健康引发的。这确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至于另外25%的原因,可以是人为进行的选择性别以及弃婴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奥斯特的发现不仅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性比例失衡问题的固有认识,而且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解决这一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即应当将解决性比例失衡的重点转移到预防和治疗乙型肝炎上来,从提高公民健康水平入手,转变过去那种仅从人口角度去找原因寻对策的狭隘思路,而那种呼吁人们放弃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老作法,对于解决性比例失衡问题并无多大效果。最近几年,国际经济学界围绕女性缺失这一主题的研究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这些研究大都延续了奥斯特开创的研究范式,对男多女少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正在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愈发意识到,健康的影响会突破单纯的身体和生理领域,其后果并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波及到整个社会的诸多方面,包括对人口结构这样的问题也会施以巨大影响。奥斯特的研究让人们清晰地认识了这一点,即解决人口结构失衡不能眼睛仅盯着人口问题,而要从更广泛的视野,如健康领域去寻找导致失衡的最初原因。
亲爱的肝友们我们的qq群已建立,您可以加入我们的qq群,进行互动。
患者交流群: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