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乙肝,乙肝的误区以及传播途径
乙肝认识误区;编辑本;段
乙肝是否治疗不是根据有无传染性来判断的。
乙肝治疗的问题:不以有无传染性来判断是否治疗;而是以肝功损害,肝脏损害为标准来判断是否治疗。如果肝功没有损害,肝细胞没有破坏,抗病毒的唯一作用就是——增加耐药。
目前乙肝抗病毒的药物只有五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这五种药作用机理就是作用于不同基因位点,而这些位点是有重叠的,虽然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位点很多,但是要是多个药物耐药,剩下的位点也不多了,效果自然也打折扣。抗病毒治疗和抗菌治疗同样存在耐药的问题。病毒耐药的发生机制,就是药物作用位点的基因突变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抗病毒历来就是个艰难的课题。有多少病毒,我们都没有找到抗病毒的良方。好不容易有药可以杀乙肝病毒,然而却出现了耐药,对病人来讲,将会是多么大的灾难。
乙肝认识误区
一、怕耐药,不治疗 耐药并不是乙肝治疗的难题。患者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害怕耐药的发生,而拒绝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对于耐药管理,加药优于换药,即在24周发现有耐药迹象时,加用无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二、怕伤身,只保肝 不少乙肝患者,不论自己病情轻重,总喜欢长年累月吃点“保肝药”,自认为既然是保肝药,长期坚持服用有益无害。其实不然,如果保肝药使用不当,例如不对症、疗程过长、剂量偏大都会有害无益。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 乙肝治疗要治本,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正规抗病毒治疗药物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干扰素;另一类是口服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乙肝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应坚持使用能明确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副作用较少的、经济负担少的药物。
三、病人不能与别人接触 专家称,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剃须刀等用品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工作,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患了乙肝后,在急性期要注意休息。
四、乙肝妈妈不能哺乳 乙肝患者的乳汁中HBsAg呈阳性,可能传染乙肝病毒。母乳喂养的乙肝病毒清除率要高于奶瓶喂养。在婴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疫苗预防注射后,小儿基本上能避免通过哺乳染上乙肝病毒。但是应该注意:乳头有出血和溃疡都不宜用母乳喂养,且哺乳前应母亲的双手应消毒。
五、怕传染,不结婚 在乙肝传播上有三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一般日常的接触如握手,进餐,交谈等是不会传染乙肝的。但并不是说乙肝的感染者就不能结婚,如果结婚就一定会传染给对方。专家介绍,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但婚前一定要检测血中的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即“两对半”。结果有任何一项阳性,不需注射乙肝疫苗。如均为阴性,则必须注射疫苗,待产生抗体后就可以结婚。一定要节制性生活,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传播途径编辑本段
乙肝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与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体液的接触传染。通过血液、精液和阴道液可以传染乙型肝炎。一般病毒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或者粘膜进入体内。
危险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静脉注射毒品(与其他人共用针头)、在卫生机关工作日常接触大量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没有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牙医和其它医学手术、美容手术(刺青、穿孔)。幼儿可能通过抓挠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伤口的物件比如刮胡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传染乙型肝炎,但并非主要的传染途径。携带病毒的母亲在生育时感染给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献血后的血液都要检查肝炎病毒,因此在这些地区通过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不同,不是消化道传染病。也就是说,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和水,进入没有破损的消化道仍可引起传染,而含有乙肝病毒的食物和水只能通过消化道上的粘膜创口传染。除非有两个人口腔附近有伤口,否则也不会通过接吻传染。
蚊子不能传播乙肝、丙肝,因为蚊子叮人吐出自己的唾液,而不是血液。疟疾等疾病可以通过蚊子的唾液传染,乙肝、丙肝则不能。
乙肝六大传播途径
(1)乙肝病毒主要是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
(3)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一个注射器对几个免疫对象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透患者常是乙肝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乱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传染性伙伴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5)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肝传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而传播乙型肝炎。
1、外出就餐会感染乙型肝炎吗?
和乙型肝炎患者共同就餐不会感染乙型肝炎。
如果家人中有乙型肝炎患者,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不要共同卫生用品,比如牙刷、剃须刀、指甲钳等。
2、乙肝患者一定会得肝癌吗?
肝癌的发生是多个因素造成的。
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言,HBVDNA高水平和HBsAg高水平的人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显著增高。HBVDNA高水平、HBsAg高水平、转氨酶持续增高的人,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是都正常的人的倍。
但是,也不是每一个乙型肝炎感染者都会发生肝硬化和肝癌。
另外,年龄和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所以,对于HBsAg阳性的人,如果男性在40岁以上,女性在50岁以上,应该每半年检查一次肝脏超声和AFP来筛查肝癌。
3、大三阳危险,小三阳就不用担心了吗?
哪个更危险,是指哪个更容易发生肝硬化或者肝癌。实际上,主要看是否有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水平高、表面抗原水平高,不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发生肝硬化或者肝癌的危险性都一样。
以前,没有办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也就没有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和肝硬化、肝癌的关系。后来,有了HBVDNA(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就发现,小三阳有两种,一种是HBVDNA阳性,另一种是HBVDNA阴性。进一步发现,HBVDNA阳性的小三阳只要HBVDNA高,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就高。
所以,重要的是HBVDNA是不是高水平。
4、母婴传播都是垂直传播吗?
母婴传播实际上是指分娩时母亲的血液感染新生儿,就是垂直传播。在没有乙型肝炎疫苗的时候,只要母亲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几乎都发生传播。
现在,新生儿只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如果妈妈是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新生儿还需要同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就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