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如何煮好一锅饺子?你肯定会说:切,谁还不会煮饺子?不就是“三点三沸”、“开盖煮皮,盖盖煮馅”嘛?!
结果煮出来,饺子要么破皮露馅,要么皮还有硬芯,要么皮就软塌塌糊嘴,饺子汤也混浊不清,让人没有食欲,舀出来放几分钟,一盘饺子就粘在一起……你还能说你会煮饺子吗?
要怎么煮出一锅皮滑馅鲜、面皮完整、软硬适中的饺子?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煮饺子的底层逻辑,一次性解决煮饺子的所有问题。
一、饺子简介饺子,又叫“扁食、饺子、水饺子、饺儿”,是我国最传统的面食之一,从宋代开始北方就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明代演变成正月初一吃饺子,现在北方春节除夕也都会吃饺子,在南方冬至也有习俗,只不过不是吃的是饺子,而是汤圆和羊肉。
饺子种类很多,各种包法、各种样式,内馅种类也让人眼花缭乱——猪肉、鸡肉、羊肉、牛肉、鸡蛋、玉米韭菜萝卜等各种素馅、海鲜,饺子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蒸饺子、煮饺子、煎饺子……
在这么多饺子品类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煮饺子了,内馅也以肉馅为主,如白菜猪肉、韭菜猪肉,都是我们作为主食的日常面点。
关于如何煮饺子,向来有很多说法,有人说要滚水下锅,水沸时点凉水,如此反复三次就煮好了;有的说一定要盖盖煮,饺子皮才宣软;有的说一定要开盖煮,这样面皮才完整不会露馅;有的说要大火煮,有的说要开中火,有的说要大火转中火;还有人说煮饺子时要在水里加点盐,这样皮才爽滑有弹性……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到底哪种方法能煮出一锅一百分的饺子。
二、煮饺子的几种方法和争议我们最常听到关于煮饺子的经验,就是“开盖煮皮,盖盖煮馅”,先说盖盖,因为手工饺是滚水下锅,水在加热时沸腾,热量会随着水蒸气外溢,盖上锅盖烧水,能更好地锁住锅中热气,在煮饺子时起到一个闷煮的作用,让饺子受热更均匀,同样条件下,这样煮制的时间比开盖煮更短。
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吃盖盖煮的水饺,觉得口感太软,面皮很散而且糊嘴,一点也不劲道,而且煮出来的饺子汤混浊,馅熟了皮也烂了,得不偿失。
那么开盖煮又是为什么呢?和盖盖煮最大区别就是,同等条件下用时更长,开盖可以让锅里的热气散发得更快,虽然水里的温度是一样的,但表层的温度要低些,这样在饺子随沸水翻腾的过程中,露出水面的部分,能够得到一定的降温,不容易破皮。
这样的煮出来的饺子,只要把控好时间,面皮比盖盖煮的要更爽滑有弹性,更有嚼头,饺子汤也更清澈。
不过,这种煮法也有人不喜欢——太麻烦!全程都必须有人守着,有时还要根据水温调节火力,而且用的时间也比盖盖更长,一般三滚之后还要再加一滚才能熟透。
但是有些人煮饺子,煮的过程中还要加几次凉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有句话叫煮饺子要“三点三沸”,这个“点”就是加凉水,那点水的原理是什么呢?
因为过去科技不发达,没有现在这些智能的电子产品,以前用的柴火灶没办法随时调节火力,水沸之后只能一直保持中大火的沸腾状态,在这样的火力下要把馅煮透,就很容易把饺子皮煮烂。
所以,点凉水的目的就是手动调节火力,让水不要过分剧烈沸腾;这和现在电磁炉煤气灶调火力档是一个原理。
另外,有时候一锅水要煮几次饺子,水就会越煮越混,变得粘稠,这样水更容易沸腾糊锅,所以中途加水,也可起到稀释汤水、避免溢锅的作用。
还有一种说法,在煮饺子的汤里加少量盐,会让煮出来的饺子皮更劲道,这种做法的原理是什么呢?
其实有时家里自己擀饺子皮就知道,加一些蛋清、食盐,这样揉出来面的弹性和柔软性、延展性都比清水和面要好,如果揉好后能醒一下面再擀皮,面皮就很完美了。
不过为了节省时间,特别是年轻人,即使自己包饺子,也会考虑买店里做好的现成饺子皮,毕竟无论和面揉面还是擀皮,既费时费力还要手上的功夫,而外面买来的饺子皮一般不加盐,所以,在煮饺子时加点盐到汤里,和在面皮中加盐,道理是一样的,都能够让面皮更爽滑有韧性。
关于如何煮饺子,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套自己的方法和逻辑,都有自己的诀窍,但有的太麻烦,有的要经验,那犯懒的时候不想开盖,不想点水,不像开大火一直守在锅边,是不是就不能煮好一锅饺子了?
三、煮饺子的底层逻辑我们知道,饺子皮的原料大部分是小麦粉,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淀粉,蛋白质和淀粉有各自的特性,理解了这点,是决定我们煮好饺子的关键。
淀粉有一个最大的特性,叫“糊化”,糊化是通过加热,破坏淀粉颗粒的结构,让它吸水膨胀,淀粉加热到一定温度始产生糊化,直至达到完全糊化,经过这一步骤,淀粉的吸水性增加,体积变大,与水结合变得粘稠,具有了柔软的口感。
但是,糊化不完全,饺子皮就有硬芯,糊化过度就会导致饺子皮糊口软烂,汤头也混浊不清,所以,控制好糊化程度,是保证饺子煮出来汤清皮韧的关键。
我们在煮汤圆也是同样的原理,两者都属于外皮较厚的面食,煮制的时间比其他面食长,需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