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属于传染性疾病,中国是乙肝大国,乙肝往往呈家族性聚集,母婴传播是造成这种聚集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母婴阻断是乙肝预防主要手段,目前已经做到“零传播”,新生儿乙肝感染也得到了根本控制,WHO,各种指南对母婴阻断均提出了明确的阻断方案。那么存在“父婴传播”吗?即父亲传染乙肝给婴儿。很多专家明确反对“父婴传播”这个概念,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是需要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细胞,而精子及卵细胞无这样的受体,无法感染乙肝病毒,因此父亲不可能通过精子感染乙肝病毒。但问题是精液是可以检测到HBVDNA的,在临床,父亲乙肝,母亲没有,子女有乙肝的例子并不少见。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有直接证据证明父婴传播是可能的。有不少报道显示,检测父亲和新生儿血中HBVDNA的序列(结构),看两者的相同程度,结果两者基本一样,从而也证明新生儿血中的HBVDNA是来源于父亲的。父亲传染给婴儿被认为是间接传播的可能性大,一是通过感染母亲,再通过母亲感染婴儿。二是,水平传播,即为生活过程中的血液、体液接触传播婴儿,出生后父亲通过紧密接触感染给婴儿。
父亲如果是明确的乙肝病毒复制,是否需要抗病毒,这是非常现实需要明确指导的问题,如果父亲属于乙肝病毒,符合目前的抗病毒指南条件,显然抗病毒无争议,但如果不符合抗病毒适宜症,比如是个乙肝携带者,有高病毒复制,那妊娠前是否需要抗病毒,指南和规范没有给出明确的建议。
看一个很好的meta分析和系统研究(Hong-LinChen,Man-LiZhaGangQin()Preventionstrategyforfather-to-childtransmissionofhepatitisBviru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TheJournalofMaternal-FetalNeonatalMedicine,31:24,-)。这个研究包含了14个研究,共对父婴。有2个研究的父亲在妊娠前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共对父婴。结果父亲抗病毒组,婴儿感染乙肝的比例是0.0%-6.5%,平均3.5%,而未抗病毒的对照组是9.6%-14.9%,平均12%。OR值是0.28(95%CI0..50,Z=4.3,P0.)。其他12个研究,研究了对父婴,观察了母亲乙肝免疫结果的影响,即利用乙肝疫苗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使母亲产生HBs抗体。母亲免疫组婴儿感染乙肝的比例是0.0%-25.5%,平均14.9%,而未免疫的对照组是18.9%-45.7%,平均32.8%。OR值是0.(95%CI0.--0.,Z=6.77,P0.)。
这个文献的结果是惊人的,会认为父婴乙肝感染非常的严重,但从我们日常接触的父亲感染乙肝传染下一代的案例仍然属于少见现象。Meta分析本身是非常科学的研究手段,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本身纳入研究的质量上,笔者简单看了这纳入的14个研究,全部为回顾性研究,有10个来自我国的一般医学杂志。所以父婴乙肝感染的现状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队列观察。
如果父亲是乙肝感染者,首先要明确是否有抗病毒指针,如果有,建议抗了病毒,待HBVDNA彻底转阴再妊娠。
如果男方明确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女方一定检测抗HBs,如果阳性,显然对婴儿感染乙肝是有预防意义的。
如果男方是乙肝携带者,病毒高度复制,不具有抗病毒适应症,建议和专科医生充分评估,谨慎选择抗病毒方案。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