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面皮 发布时间:2024/7/13 14:22:57 点击数: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口碑最好的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registers.html再过几天,就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了,现在的北京格外寒冷,半夜辗转难眠,惊坐而起,心想:“要是吃顿饺子就好了”。遂打开冰箱,煮了半袋速冻水饺。边煮边感叹,这样的速冻饺子没有灵魂,要是吃一口我妈现包的饺子就好了。记得小时候,家里人总跟我讲一句话:“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意思就是说在冬至这一天,我们是必须要吃饺子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传统。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们的老祖宗认为冬至吃饺子可以起到“补冬”的作用,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热量。这种习俗代代相传,至今仍在许多地区延续。可大家知道饺子的来历吗?说起饺子,那就不得不提它的发明者,“医圣”张仲景。“美食家”张仲景与饺子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士,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话说,东汉末年,各地遭受严重灾害和流行病,南阳名医张仲景因医术高超而声名远扬,他救治了众多患者,深受百姓爱戴。有一年,各地饱受瘟疫侵袭,张仲景在告老还乡途中,看到穷苦百姓受寒挨饿,决定仿效在长沙的医疗做法,搭建医棚施行药物治疗。就这样,张仲景在南阳东关建立医棚,煮制名为“祛寒娇耳汤”的药物,这个汤以羊肉和祛寒药材为主要成分,煮好后切碎,然后用面皮裹成一个个像耳朵一样的“娇耳”,“娇耳”放入热汤中煮熟之后,分发给求医的人,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娇耳。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张仲景舍药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不得不说,张仲景不但是“医圣”,还是一位美食家啊。“药食同源”的智慧据文献考证,“祛寒娇耳汤”中驱寒药材可能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金匮要略》中所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中的当归、生姜,有温中补虚驱寒止痛的功效。并且,饺子的主要食材面粉,由小麦研磨而成,小麦味甘性温,多产自我国北方,中医食疗学专著、唐代的《食疗本草》有载:“小麦,宜作粉食之,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续气脉。”在北方风大、寒冷等自然条件下,面粉可以帮助消化吸收,疏通经络气血。并且面粉具有高碳水、高蛋白等特点,在提供全面营养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保障人们的生存需求。如此看来,饺子不但美味,还有医疗保健的作用,这便是中医思想中“药食同源”的体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药食同源”的理念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思想贯穿古今,为我们的健康养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今年冬至,大家可千万别忘了吃饺子!“医圣”张仲景张仲景这一生,悬壶济世,医病救人,深受人们的爱戴。与此同时,他还广泛收集医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煮饺子的故事很有趣吧?这只是张仲景浩瀚一生的冰山一角,作为我国民间口口相传的“医圣”,他的一生还有哪些我们未曾听说的传奇故事呢?想要了解一代“医圣”张仲景的故事,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