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面皮 发布时间:2024/8/31 11:53:42 点击数: 次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在桐庐江南镇深澳村,周亚莲是个有地位的村民。因为她能做得一手好米粿。说是周亚莲有地位,其实是可咸可甜的米粿有地位。逢年过节、婚寿嫁娶,当地人必吃这一口传统美食。做米粿时,村民串门互助,一派和谐。其实,这白白胖胖的粿子,本就源于近千年前的一次南北方饮食文化融合。而先民们怎能想到,家乡的风俗与饮食习惯,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一年产值过亿的产业。“白胖子”肚里包着的全是妈妈的味道我们在深澳村一户农家的灶房里,见到了60岁出头的周亚莲。柴火在柴膛里吐着火舌,一会儿便催得灶上的水翻滚起来。周亚莲拿起一盆粳米粉。这是一种黏性适中的稻米,米粒天生圆胖、光亮如玉。米粿嚼劲适中,不黏不硬,原因就在这亮白的食材里。七、八斤粳米粉,倒入滚水锅后,立马黏成一团。接着就是最为费力的打芡时间。周亚莲用一根长一米余的木叉,对着锅里顺时针搅动起来。村妇富力是有原因的。在打芡的过程中,要脚尖微垫、紧绷大腿、收拢侧腹,力气传导到上半身后,右侧肩背、左侧三头肌、右手小手臂三处同时发力,才能完成这套搅拌动作。在城里的健身房,这套动作约等于数百元一堂的私教课。在深澳村,这套动作能保证百余个米粿的嚼劲。打芡这道工序,是米粿口感的最关键一步:拌得不均匀会有面粉颗粒,也可能会糊锅。将粉团盛出后,趁热不断地揉压。只有趁热反复揉压,才能达到Q弹又带软糯的口感。捏成碗状后,炒好的馅料待包入水汽围着面团,从锅里一起来到了砧板上。经过一番揉切拍压,就要往手掌大小的圆饼状里放馅儿了。已经烹制好的肉丁、香干沫、油豆腐碎、榨菜沫、春笋块,在旁边一字排开。道地的桐庐菜,被面皮裹住收拢。入蒸笼前,像极了待烧的陶土;出笼后,就如上了乳白釉般光洁。这一天,周亚莲与前来帮厨的村民,做出了近三百个米粿。他们被分装成每袋几十个。快要到当地民俗“时节”的日子了,村里有亲友互赠米粿的习俗。最关键的,她要给在县城工作的孩子邮几袋过去。“工作忙,不常回家,但米粿是肯定想要的。因为这是妈妈的味道。”当地人的节日必备源自古时的南北融合“我手里包的就是妈妈的味道。”帮厨时,今年75岁的村民申屠友娟对我们说道。“她今年还在的话,有岁了。”她的手艺是妈妈教的,妈妈的手艺是外婆教的。这位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老人告诉我们:“从老辈开始,我们就一直保留着逢年过节做米粿的习俗。”与许多传统的乡间美食一样,要考究米粿的来历,鲜有翔实史料能佐。但先民们对“粿”字的解释,给我们留下了线索。北宋时的《广韵》,解“粿”字义为“净米”,粿在当时的解释就是一种食材,指米本身。到了南宋,据《桐庐县志》记载:北宋末年,中原战乱,宋室南渡,从北方来桐、分两县定居者众。说明了桐庐(含分水)在那时外来人口净增长明显的情况。而到了明朝,《字汇》和《正字通》记载:“粿,净米又米食,古火切,音果。”从材料来看,至少在宋以前“粿”主要指称食材,明代才转为直接指称食物本身。从字义上看,至少在明朝时,米粿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食物。在当地的一则传说和一项风俗,又进一步给我们提供了桐庐米粿起源时间的线索。据传,北宋南迁后,由于中原是面食区,而桐庐属于鱼米之乡,土地水分高,更适合水稻的种植,所以由中原新来的外乡人不适应吃大米饭。有个巧妇,把大米磨成粉,放锅中煮熟,再按等分把米粉捏成小碗状胚里,然后把炒好的菜放入,用它当做主食,叫米窝,这便成了米粿的前身。后来,为了方便携带,聪明的巧妇把米窝的扣子收上,形状像水果,就取名叫米粿。由于米粿口味极佳、取材简单,就慢慢地在桐庐当地盛传开来,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桐庐南乡地区的村子,要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廿一过“时节”。这是属于桐庐的一项风俗。时节祭祀的不是神,而是历史上真实的人。各村祭祀的对象并不一样,但在深澳村及周边诸多农村,他们要祭祀的是黄程庙里的两位土谷神。这对土谷神是同胞兄弟,他们的原名,一个叫瑞、一个叫和。相传六、七百年前,桐南大旱,赤地连绵,他兄弟俩为祷雨以身殉,后果下甘霖除旱灾。老百姓为他们造庙而祀。而米粿就是祖传的祭品之一。根据传说和习俗来看,最晚在明代时,米粿已经在当地流行。儿时一年只能吃几次的美食如今流行在大江南北“小时候,米粿只能在三个节日里才能吃到,”周亚莲说,“春节、清明、时节(农历十月廿一)。”六十年代,人们还买不到现成的粳米。大家得拿着带糠的粳米回家,先舂米去糠,再把白米碾成粉。米粿里包着的,以腌菜和萝卜丝为主,偶尔条件宽松,才会有少量的肉沫。到了八十年代,香干、油豆腐、腌菜,成为了米粿馅的主力。周亚莲说:“慢慢的,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腌菜就很少用到了。更喜欢包新鲜的食材进去。”“到了现在,想包什么包什么,馅料还没包进去之前,每一种馅料就是一盘新鲜、现成的美味。”周亚莲笑道。“而且,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做。”这道美味在桐庐流传已久,如今,本乡的创业者还挖出了这道美味的潜力,将桐庐米粿卖到了全国各地。本地人徐晓宇,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杭州工作,返乡创业前,他已经是一家大型建材公司的工程总监。“来回杭州市区和桐庐老家的时候,我总会带一些米粿给同事尝尝。”徐晓宇说。令他没想到的是,家乡的美食居然获得了同事的一致好评。“在杭州市区,我看到建德豆腐包、缙云烧饼、沙县小吃,这些品牌都做得风生水起。我想,桐庐米粿也有这个潜力呀!”徐晓宇拉了几位同学、朋友一起,成立了“六道云庐”。为了满足机械化生产的条件,他们走访了不少当地做米粿的匠人,花了两年时间,自行研发了一条生产线。为了让面皮富有黏性,对本地、江西、苏北、东北等地的米粉进行比较后,选择了价格更高的东北米粉。创业时,无数次的调配试验,才得来了水与米粉的配比,不致在速冻过程中开裂。年,他们创业的第一年,万的营销额,让前期已经大笔投入的他们,陷入了资金流转困难的局面。但凭着口感,来自桐庐的“白胖子”,很快在消费者中口口相传。家乡的美食,也让他的企业在3年后,从村里的厂房,搬入了当地的产业园,正以每天近10万个数量,发向全国各地。如今,米粿已经在当地形成了1亿元规模的产业。这道老祖宗传下来的美食,正为后人带来一片致富的福田。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