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的临床实践已证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四种特性:“有效性”即在应用时可持续地抑制HBV复制;“易行性”即这类药物均口服,每天1片,简单方便;以及“安全性”,即不良反应少;但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耐药性”已成为影响其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最大“临床问题”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可分为4个不同功能区:末端蛋白、间隔区、逆转录酶区及RNA酶H,已知的耐药变异均位于逆转录酶区内,8种基因型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区均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表示HBV耐药变异位点的书写格式为“rt-野生型氨基酸缩写-相对于rt区起点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突变氨基酸缩写”。如rtMV表示逆转录酶区的第位由蛋氨酸(M)变异为缬氨酸(V)。当在同一位点出现2种以上的氨基酸改变即混合HBV病毒群时,应同时将两种氨基酸改变列出。例如,LAM耐药相关的rtMV和rtMI突变型的混合病毒群应报告为rtMI/V。体外实验表明,各种突变耐药性强弱顺序依次为:rtMI>rtLM+rtMV>rtMV>rtLM,通过耐药突变检测可判断HBV耐药性强弱。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通过耐药突变检测,可以判断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是否发生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抗病毒药物的耐药突变,通过检测抗病毒药物的药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降低临床用药的风险,避免药物疗效降低或无效,实现个体化诊治。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
HBV根据DNA差异可分为A、B、C、D、E、F、G、H八个型别,不同型别在流行特征,致病性,对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感染HBV基因型B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的平均年龄要比感染HBV基因型C的患者的年龄大。
通过分型检测,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及突变发生率情况。研究表明,与HBV-B型相比,C型复制较活跃,不易发生HBeAg血清转换;HBV-B型易产生前C区突变,C型核心启动子区变异发生率更高,与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高危指标之一。同时,HBV-B、C型患者易产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通过分型检测,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治疗,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建议:在治疗的最初2年,对有轻微肝病的患者,推荐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2年后推荐每个月检测一次,因为这个时候耐药出现的可能性升高。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来说,耐药的后果会更迅速的表现出来并且更有可能威胁生命,对他们来说建议每隔个月检测一次。
良培基因健康加油站第二十三条: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折叠母婴传播折叠医源性传染折叠输血传播折叠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折叠性传播折叠父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