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它失去信心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7-10-31 23:28:31   点击数:
     几度春秋,又迎来世界慢乙肝指南更新年。今年3月召开了亚太肝病年会,讨论了年的亚太慢乙肝指南,也公布了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慢乙肝指南更新。与往年不同的是,指南中除了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治以外,还增加了乙肝预防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疾病的预防,让大众未雨绸缪,而人文关怀更是一种责任。”关于这次乙肝指南的更新,上海交通大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谈道:“如今,虽然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的理念,但是有些患者还是对此有顾虑,有担忧,甚至放弃治疗。还有一些患者不敢正视疾病,在恋爱上也遇到问题。正因如此,我们医生更要有这样一种责任,去关怀,去理解。让患者知道,其实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它失去信心。”   今年,中国慢乙肝指南也正在对版的指南进行更新,新指南也将会从临床治疗的需求上增加疾病预防和人文关怀,目前正在统稿修订中,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公布第三版中国慢乙肝的指南(版)更新完成。对此,谢青教授也表示:“希望让患者消除误区和顾虑,对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有更多的   上海交通大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已从事感染科工作27年,回想起初入工作之时,也有些许感慨:“我想,可能每一个做传染病的医生,一开始内心总会感觉有些害怕。但久而久之,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慢慢为患者,也为自己树立起信心。现在乙肝患者容易走进一些误区,有些觉得害怕,不敢直面疾病,有些因乙肝的不可治愈而去选择不治疗。事实上,只要做好消毒隔离,这些传染都不可怕。同时,不可治愈不等于不治疗,控制也是治疗方式。”   专家表示,乙肝病毒(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此外,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从这个目的看,现在医疗技术无法达到从人体完全清除病毒的目的,只能是抑制病毒。然而,不可治愈并不代表就不需要治疗,控制也是疾病的一种治疗方式。谢青教授表示:“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和大众足够了解乙肝的‘性格特征’,积极预防,积极治疗,积极随访,这恰恰就是指南更新中所提到的人文关爱。”“除临床诊疗外,还增加了预防的重要性”   除了临床诊疗之外,亚太指南和WHO指南都提到了乙肝预防的重要性。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患者多数都是幼小时(母体宫内、分娩时、哺乳时、学龄前感染等)感染乙肝病毒,病毒潜伏于肝脏,青壮年时开始发病。对此,谢青主任指出:“中国是慢乙肝的高流行区,过去六成以上都是母婴垂直传播,所以新生儿的标准预防接种非常重要。母婴传播多为在生产过程中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阻断率超过90%。”   那么还有8%左右的缺口,如何补?亚太新版指南中还提到,高病毒载量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可在妊娠后期24周以后,用B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来降低病毒,再加上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标准预防,小孩几乎就不会受到传染。需要强调的是,药物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美国FDA批准的妊娠B级药物。专家表示:“从过去的乙肝流行率9.3%左右,降到现在7.2%,2个百分比的降低是不容易的。一方面是新生儿的免疫预防,另一方面要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这很重要。”“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也可追求短期解决问题”   慢乙肝治疗强调的是治疗的长期性。确实,长期性是需要的,但目前可能仅靠长期治疗还不能解决有些患者的治疗目标。因此,除了强调治疗的长期性以外,实际上有一部分慢乙肝患者还希望能够从长期治疗变成短期治疗。   “在指南中也提到,除了要长期控制病毒,让肝硬化和肝癌的机会减少以外,希望还能通过一些更有效的药物让患者达到表面抗原清除。现在通过新方案的探索,已有部分患者达到治疗目标。所以在治疗中,实际上还可追求更高的目标,也就是临床治愈,将来肝癌肝硬化的几率也会更低。”谢青教授表示,在探索长期治疗的过程中,短期解决问题,达到表面抗原清除,并停药以后不复发。针对这样的目标,如今也有很多优化的治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治疗方案目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干扰素为主的注射治疗,另一个是以核苷类药物为主的口服药物治疗;这两大类治疗方案各有优缺点,对病人也有不同的要求。“不要让患者在无效的情况下继续治疗”   优化治疗目的是让更多的病人达到e抗原的血清转换。据专家介绍,患者在选药的时候,如果转氨酶比较高,病毒载量比较低,且年龄较轻,也不想长期治疗的,可选择先用干扰素治疗的方案,即在进行干扰素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优化治疗,根据治疗效果的不同来优化治疗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量体裁衣。   谢青教授谈道:“如果干扰素治疗半年后,表面抗原水平小于,且病毒DNA数量低于拷贝/毫升,这类患者属治疗效果较好,可继续疗程48周,e抗原血清转换可达到45%左右。如果治疗半年后,表面抗原水平下降但不够满意,病毒DNA数量偏高,这类患者属于部分应答,治疗48周可能达不到那么好的效果,那就需要延长治疗,或再加一个口服的抗病毒药,联合加延长,让患者最终能够达到e抗原血清转换。还有一类患者在治疗半年后,表面抗原仍然高高在上,那就结束干扰素治疗,改用口服核苷类治疗药物,把病毒DNA数量控制好。如此根据治疗过程中应答的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提高疗效。在此次亚太新版指南中也会体现出这个停药原则,目的是为了不要让患者在无效的情况下再继续治疗。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另一种体现。”   最后,谢青教授强调:“其实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它失去信心。我们要始终相信科学,规范治疗,加强随访。避免进入诊疗误区,避免肝癌肝硬化的发生,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名医榜   谢青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医院感染科主任、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巴斯德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感染性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医院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中心评审专家。新民健康xinminhealth喜欢你就点个赞~赶紧分享给小伙伴们~长按下图就能打开新世界大门哦O(∩_∩)O~







































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8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