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星期天728世界肝炎日,了解病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8-4-12 5:21:18   点击数: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提及病毒性肝炎,人们耳熟能详又闻之色变的是乙肝,而乙肝只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易发展成慢性。

在7.28世界肝炎日即将来临之际,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病毒性肝炎症状有哪些?

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疸性肝炎:

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黄疸前期:约数日至2周。多数病人感觉全身乏力,继而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甚至不能进食。

黄疸期:约2-6周。主要表现为黄疸的出现和加深,尿色黄染,继之见巩膜及皮肤黄染,黄疸加深在1-2周内达高峰,肝肿大并有叩痛,皮肤瘙痒。

恢复期:约2周-4个月。一旦黄疸消退,就进入了恢复期。

②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疸出现,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慢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

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肝功能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

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

病毒性肝炎的5个误区

1、乙肝病毒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体液和血液,普通的工作、学习等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2、乙肝病毒携带者没必要看医生×

在临床,经常见到首次就诊即为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究其原因是平时因没什么异常感觉,不定期体检,常常感觉到身体不适才来就医,此时,病情已有所发展,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检查。

3、乙肝是不治之症×

许多乙肝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患上了乙肝,就开始忧心忡忡,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其实乙肝得到有效的治疗后,能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包括结婚、生育)。

4、得了乙肝就等于得了肝癌×

乙肝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有可能恶化,甚至恶变为肝癌,但并不是所有的乙肝都会发展成肝癌,在肝硬化患者中,有20%—30%恶变为肝癌。因此,乙肝患者需定期检查,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病变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科学预防。

5、乙肝会遗传,不能结婚生小孩×

慢性乙肝是传染性疾病而非遗传性疾病。男性携带者生孩子影响不大;女性携带者如及时施行母婴阻断,95%以上的乙肝携带者可生出健康的宝宝,即便是乙肝患者也可以通过治疗控制病情,在肝功能稳定,病毒不复制的情况下结婚和生育。

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控制传染源

对各型肝炎急性期予以隔离治疗;对慢性病人及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卫生宣教;对献血者、饮食行业人员、保育员等人群加强监管。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不生吃水生贝类等食物;加强饮食和环境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按时进行肝炎疫苗接种;饮食、生活规律;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End

文/5W护理组胡滨









































中科国庆助力白癜风康复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