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症为特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有后遗症。潜伏期4~21日。一般为10~14日。典型的临床经过为三期:
1、初期
起病急,体温在1~2日内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病程1~3日。
2、极期
病程4~10日,初期症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表现如下:
⑴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日,重者可长达三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⑵意识障碍。程度不等,包括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见于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第3~8日,通常持续一周左右,重者可长达四周以上。
⑶惊厥或抽搐。可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5日,患者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可为单肢或双肢,重者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gàn),甚至呼吸暂停。
⑷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灯,最后呼吸停止。
患者早期表现除上述呼吸异常外,尚有相应脑疝(shàn)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血压异常,脉搏变慢,瞳孔忽大忽小或不对称,对光反应小时,肌张力增强,不易控制的反复抽搐。小儿可有前囟膨隆,视神经乳头水肿。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以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
⑸其他。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多在病程10日内出现,是乙脑病人最危险的时期,第二周后就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深昏迷者可有膀胱和直肠麻痹(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出浅反射消失外,尚可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较单瘫多见,或全瘫。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一般于两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病人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瘫痪或扭转痉挛的恢复期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大多病人于六个月内恢复。约5%~20%的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其中以失语、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常较为常见。经积极治疗后,多渐可恢复。
二、自诊
1、轻型:发热在38~39℃,神志清楚,无抽搐,轻度嗜睡,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5~7日。
2、普通型:发热在39~40℃,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7~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
3、重型:发热在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发射阳性。常有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多在两周以上,恢复期常有精神异常、瘫痪、失语等症状,少数病人留有后遗症。该型在流行早期较多见。
4、极重型(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于1~2日内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度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脑疝等。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三、自疗
1、刮痧疗法
刮痧部位:第1胸椎侧至第4腰椎侧。润滑剂:清水。由内至外顺刮50次,力度不轻不重。
疗效:刮治三天,治初期乙脑有缓解、控制病势之效。
2、食疗法
鲜板蓝根治乙脑:将板蓝根30克、蒲公英20克水煎,取液毫升。一日3次分服,或保留灌肠、鼻饲。
四、预防
应采取以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染源是易感家畜,尤为幼猪,要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近年有在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能有效地控制人群乙脑的流行。
2、防蚊和灭蚊
包括灭越冬和早春蚊,消灭蚊虫孳生地。防蚊用蚊帐、驱蚊剂等。
3、预防接种
目前我国使用地鼠肾灭活疫苗,人群保护率可达76%~90%。采用皮下注射两次,间隔7~10日。第二年加强注射一次。疫苗接种应在开始流行前一个月完成。重点对象是10岁以下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接种时应注意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免致过敏等不良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