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仅次于结核病的第二大致命传染病。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数据,我国慢性乙肝感染者近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万。虽然在今天,我们已经完全无需谈乙肝“色变”,却依然有许多病情本可以控制的乙肝患者一步步迈向了肝硬化和肝癌,令人惋惜。
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未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随访不规律,自行停药,是酿成悲剧屡见不鲜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乙肝患者中,有90%并不了解自身的感染状况;哪怕在已经诊断的患者中,也有83%的患者未进行治疗。
20年乙肝史未重视,结果导致肝衰竭
家住桐庐的林先生今年35岁,一个多月前,因为乏力、腹胀、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被诊断为“慢乙肝”医院的感染科。由于林先生原来一直就有乙肝阳性,医生除了护肝对症治疗外,强效的抗病毒药物也很快用了上去。可是过了一周,林先生不但肝功能指标没有改善,恶心呕吐反而加重,没有一点力气,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家属心急如焚,辗转联系到了浙江大学医学医院肝病四科的尹春煜主任,希望能够转院治疗。
这一天尹主任正好在特需门诊,只见林先生全身皮肤显著发黄,精神萎靡,看起来就像一个无精打采的“小黄人”,讲话也没有什么气力。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林先生有乙肝家族史,发现乙肝阳性20多年,但一直没有重视。两年前体检发现转氨酶比正常高出很多,因为自我感觉没有什么不适,就没有进行治疗。家属拿出林先生住院期间的化验单,显示总胆红素59umol/L(参考值:3.42-20.52μmol/L),谷丙转氨酶IU/L(参考值:9-50U/L),凝血酶原时间16秒(参考值:9.7-13.5秒)。
经验丰富的尹春煜主任告诉他们,目测林先生的黄疸至少在以上,结合他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尹主任评估疾病仍在快速进展,极可能出现肝衰竭,也就是重型肝炎,预后较差,有生命危险,要做好各种思想准备。
果然,第二天复查肝功能发现总胆红素已经升高达.5umol/l,胆红素和肝酶都超过了正常参考值的十几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到20.8秒,明确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
林先生病情进展极快,治疗方案是否需要更改?激素是否应用?时机转瞬即逝。尹主任立即组织全科医生就病情进行讨论,给予相关积极治疗。
幸运的是,经过积极的药物干预,仅两天时间林先生的总胆红素就降了一半,消化道症状明显缓解,胃口也改善了,加之后续半个月的治疗,凝血功能逐渐恢复,转氨酶降了下来,胆红素也基本接近正常,林先生从“小黄人”逐渐恢复成原来的面貌。尹主任告诉林先生及家属,出院后需继续规律地服用抗病毒药物,定期随访,千万不能随意停药。
药不能停,医生指导、规律随访很重要
尹春煜主任医师指出,重型肝炎又称肝衰竭,可由病毒、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引起,临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慢加急性,可以说是肝病里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为黄疸进行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凝血功能显著延长、肝脏进行性缩小,部分患者出现肝昏迷、腹水,病理上一般表现为肝脏的大块坏死,死亡率较高。
像林先生这种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就是典型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林先生两年前就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病毒持续阳性,已经存在肝炎活动,病情反复波动,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加重。如果及时给予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病情大多可以得到控制,重型肝炎发生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
在尹主任的肝病门诊中,经常遇到由于慢性乙肝活动发生肝衰竭的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因自觉症状轻微而不重视,未积极治疗,在诊疗过程中随访不规律,或是治疗后又随意停药,是造成这一情况的常见原因。
近年来,随着慢乙肝治疗药物不断发展更新,现在抗病毒药物方便可及,价格便宜,每天一粒,副作用小,耐药率低。年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较以往的抗病毒治疗指征也进一步放宽。如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虽无自觉症状,仍建议到专科门诊就诊,定期随访,综合评估是否需要治疗。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病毒持续抑制,能够很大程度减少慢性肝病进展的风险,部分肝纤维化也可以逆转。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很少能达到完全治愈,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编辑杨俏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