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6-11-9 9:54:45 点击数: 次
最近小编接到不少家长的咨询电话,很多都是咨询关于宝宝的乙肝疫苗接种问题的。有家长问:“宝宝之前已经接种了两针乙肝疫苗,第三针由于某些原因耽误了,现在是否需要重新开始打三针疫苗?”或者“听说乙肝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就15年,孩子接种疫苗已经过了15年了,是不是需要再打一针加强下?”带着这些问题,小编咨询了有关的专家,为各位家长整理出了这一篇满满的“肝货”。专家告诉你:乙肝是什么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肝细胞癌病例由HBV感染造成。乙肝病毒(HBV)主要传播方式有经血(输血或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等)、母婴和性接触三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手术、不安全注射、注射方式吸毒、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意外暴露、共用剃刀和牙刷等存在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无防护的性行为、多性伴及性乱者感染HBV危险性增高。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一般不会传染HBV。目前尚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乙肝疫苗的正确接种顺序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为“0、1、6月”,接种3针次。对于新生儿,需要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1月龄和6月龄时接种第2及第3剂乙肝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孩子没有按时打乙肝疫苗,需要重新开始打吗?乙肝全程需接种3针次,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接种程序中断的情况。比如,孩子已经打了2针乙肝疫苗,因为某些身体原因,未能及时接种后续针次,该怎么办?WHO的《乙型肝炎疫苗立场文件》指出,有关免疫原性的资料提示,在任何一个年龄段,一旦发生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中断,都不需要重新启动免疫序列。如在接种首剂次疫苗后基础免疫程序中断,应尽早接种第2剂次,而第2剂次和第3剂次之间应至少间隔4周;如果仅仅第3剂次被推迟,则应尽早接种,第3剂次与第2剂之间间隔应大于60天。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有“记忆功能”。在第1针乙肝疫苗接种后,虽然产生的抗体不多,中断第2针或第3针疫苗接种后,抗体也可能很快降低,但免疫功能是可以“记住”第1针疫苗的刺激的。所以,第1针乙肝疫苗不会白打,只要继续完成第2针或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免疫系统会很快发挥作用,产生大量抗体。乙肝疫苗保护期是一辈子吗?不是!怎么办?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剂次乙肝疫苗后,约95%以上的婴幼儿都可产生保护性抗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具有很好的长期保护效果,目前尚不需考虑加强免疫。据我国的医学调查,按照规定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15年,51%接种者体内仍含有对乙肝病毒的抗体,接种疫苗人群仍然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说明对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来说,半数人群的免疫力至少能保持15年。但不是说,在15年内不需要复种乙肝疫苗。每位接种者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而有些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抗体水平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因此,乙肝疫苗要不要复种,多长时间需要复种,对每个人来说,应区别对待。以下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中的易感者可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包括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分泌物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性乱或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如果家中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而且其他家庭成员接种乙肝疫苗将近10年的时候,家庭成员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可进行乙肝疫苗复种。当体内乙肝抗体消失或过低时,应复种乙肝疫苗。复种之前要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3~5年以上)。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应在半年内接种。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编辑:陈强
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白癜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