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种后的面临的问题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6-12-1 0:57:47   点击数:
  

1、打乙肝疫苗后如何判断有无保护作用?

一般认为打乙肝疫苗后血清乙肝表面抗体维持在10mIU/ml以上,保护作用强。当乙肝表面抗体低于10mIU/ml时,即应加强免疫。

2、打乙肝疫苗后何时加强接种?

乙肝疫苗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及持久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接种年龄、接种剂量、机体的免疫状况以及免疫后HBV自然感染的加强作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表面抗体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监测,如乙肝表面抗体<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3、打乙肝疫苗加强接种几针为好?

注射一、二、三针均可以,注射三针后,抗体水平会比一、二针者要高,保护效果会更好,但对乙肝表面抗体检测阴性者建议要接种三针。

4、乙肝疫苗接种后有些人群不产生抗体,为什么?

乙肝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抗体这叫无应答和低应答,其发生率随接种对象的年龄、免疫程序、接种部位和剂量的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健康者比非健康者高,年幼者比年长者高,新生儿中无应答者占1%~2%,低应答者为15%左右。

无应答和低应答的原因,主要为:

(1)免疫反应太弱。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抗体,以至用先进的检测方法仍未能发现表面抗体的踪迹。这时可加大乙肝疫苗的剂量(每次10μg),每月注射1次,共3次。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药物,如猪苓多糖、胸腺肽、卡介苗等,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2)免疫功能低下(水痘、伤寒等患者)、免疫缺陷者、有晚期肾病、器官移植、艾滋病感染等类似情况的人不易产生抗体。

(3)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毒,生物特性有了新的变化,可使乙肝疫苗无法发挥作用。

(4)乙肝疫苗效价过低。现在的乙肝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制造的纯度很高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一种蛋白质,同其他蛋白质类药物一样,必须保存在2℃~8℃范围内才最稳定。如果在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所处温度过低或过高,使疫苗冻结或凝结,其免疫效果就可能降低或丧失。所医院或防疫站直接接种,不要取出带回家或在另外地方注射。

(5)也有部分人可能在儿童期感染少量乙肝病毒,后来病毒虽被机体非特异免疫清除,但身体已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耐受,接种疫苗无法产生抗体。

(6)还有一种情况是,目前已经感染乙肝病毒,正处于窗口期或者已经成为慢性隐匿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处于窗口期的人群在以后的半年至年期间乙肝抗体会出2现;而隐匿性乙肝携带者则可能逐渐出现表面抗原阳性而成为慢性乙型肝炎。

(7)与接种年龄有关,年龄对乙肝疫苗的应答率高低有明显关系,新生儿应答率较高,60岁以上血清阳转不到50%。

(8)与接种部位有关。

(9)与吸烟、肾透析有关,据认为吸烟对免疫功能有损害,尼古丁引起慢性周围血管收缩,延迟了疫苗的吸收。

5、乙肝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这种情况需要提高乙肝疫苗免疫的应答率。方法有:

(1)增加疫苗免疫次数和剂量,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可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2)变更接种途径;

(3)与佐剂(免疫增强剂)同时使用:一种是疫苗注射后4小时,同一部位注射白细胞介素-2;或者注射胸腺肽mg,每月1次,连续3月,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的应答率。

6、哪些人不适宜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虽提倡接种,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接种,有如下人群不适宜接种乙肝疫苗:

(1)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

(2)低体重、早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庨渶澶氬皯閽?
鍝鍖婚櫌娌荤櫧鐧滈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hbwh/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