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脑炎病毒:
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人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重症者可引起人周身高烧、抽痉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消灭蚊子孳生地,并扑灭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
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很多猪都是乙脑病毒的携带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国际上又称日本脑炎病毒,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JBE)。中国为了与甲型脑炎相区别,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中国夏秋季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年发病人数2.5万,病死率10%,大约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宿主
本病为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多种动物和人感染后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节肢动物(主要是蚊虫)的叮咬而传播。已知库蚊、伊蚊、按蚊属中的不少蚊种以及库蠓等均能传播本病。其中尤以三带喙库蚊为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在三带喙库蚊体内可迅速增至5万一10万倍。感染后10-12d即能传播病毒,三带喙库蚊嗜吸猪血、牛血和人血,感染闭低(小剂即能感染),传染力强。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蚊虫可终生带毒,病毒不仅能在其体内繁殖,而且能经卵传给后代,并能随越冬蚊越冬,成为次年的传染源。目前已知有人,哺乳类、禽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60余种,均可被感染。人和猪、牛、马、羊、狗、鸡、鸭、野鸟等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出现病毒血症,可持续3-7d。人和家畜感染乙脑病毒后,通常病毒不能突破“血脑屏障”人脑。因此,不出现临床症状,多表现“隐性感染”,本病疫区人畜隐性感染的现象很普遍,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猪的感染率为90%-%,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为80%以上。以幼龄动物更易感。
2.传染源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这类疾病原本发生在无人迹的荒野地区,在野生温血动物间流行。家畜中的马属动物、牛、羊、猪等均有易感性:猪不分品种和性别均易感。但发病年龄多在生后6个月以内,这一点与性成熟期吻合。本病在猪群中的流行特征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猪。
3.传播途径
乙脑病毒必须依靠吸血雌蚊叮咬进行传播,三带喙库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有人证实从猪舍捕捉的蚊虫90%以上属此蚊种,并特嗜猪血3带乙脑病毒者达9.4%-15.4%,蝙蝠一年四季都能分离到乙脑病毒,流行环节是猪一蚊一猪,蚊虫吸血即带有病毒,,叮咬人和动物后传播。病毒侵入新的动物经血行到各脏器,然后突破“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繁殖,但多数情况下病毒仅停留于内脏,因而不引起神经症状,而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在蚊虫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带病毒的蚊虫终身保毒,是乙脑病毒的储存宿主。因此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除蚊外,我国有些地区还从蝮蠓等中分离到乙脑病毒。但蚊不嗜吸禽血。
4.流行特点
在热带地区,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马多发生于3岁以下幼马,特别是当年幼驹。一般为散发。猪感染是经蚊的叮咬吸血排毒这一专一性方式引起的,因此本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蚊的活动与季节气温有关,气温16℃以下停止叮咬,20℃以上活动增加,25℃以上频繁地叮咬吸血。有人实验证明,在26-31℃的条件下,用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小白鼠,在18次中有11次感染成功;在18-22℃的条件下,叮咬8次仅有1次感染成功,可见乙脑的流行具有严格季节性。人、畜发病高峰都在7、8月间,但由于妊娠母猪一般呈隐性感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对胎儿的致病作用,只能在母猪分娩时发现。初产的母猪出现死胎的情况,自7月份开始,一直延续至10月底,公猪睾丸炎病的高峰在7、8月间,炎症消退后,病猪睾丸萎缩是逐渐进行的,可延长数月或半年以上才终止。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猪均易感本病,但6个月龄以前的猪更易感。
猪乙型脑炎,南方比北方严重。猪场规模与发病的关系,乙型脑炎的危害在更新迅速的种猪场、新建的养猪场以及规模较大的母猪繁殖场,由于易感的新种猪多,所以发病明显,应引起重视。
三、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乙脑后症状为:发高烧40-41°呈现稽留热、精神委顿、卧地、减食、口渴,结膜潮红、粪呈干球状、尿少色深、有的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态不稳,关节肿大疼痛,跛行,部分病猪出现视力障碍和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育肥猪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仔猪和肥猪发病,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很多是一过性的,经过一些药物处理,没有特别临床变化。
公猪发生睾丸炎,一侧性或两侧睾丸肿胀、阴囊皱壁消失、发亮,疼痛、温度升高,猪非常不安,约3~5天后消退,少数公猪睾丸会缩小,变硬,丧失种用能力。有些后备种猪接种疫苗后,睾丸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在配种或者采精后,睾丸出现肿胀,疼痛,精液出现死精,精子活力不行,不能直线运动。猪场使用药物处理后,有些猪的睾丸会缩小,消肿,但是有些如果再次配种,睾丸又会出现肿胀,疼痛,严重影响配种和精液质量。有些猪一个睾丸萎缩后,还能继续使用,但是这样的精液质量不是很理想,也是病毒携带者,必须淘汰。
母猪感染该病后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产出死胎、木乃伊和弱胎,不容易被发现。有的流产胎儿脑部水肿、脑膜充血、皮下水肿、淋巴结充血、肝睥有坏死灶。严重的有的流产胎儿出现脑积水,无脑症,脑的颅骨没有了,仅仅就是一层皮下组织,或者腹腔大量积水。有的乳猪外观正常,但是不能站立,不会吸乳汁,有的乳猪出生后1-5天出现癫痫样神经症状,痉挛死亡。很容易和猪伪狂犬病混淆。
本病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4天,病猪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钝,沉郁,疲倦似的卧地,食欲减退,口渴思饮,结膜渐红,粪便于燥呈球状。表面附着有灰白色的黏液,排出的尿多呈深黄色,心跳增加,每分钟约-次,有时可见流鼻涕,能听到鼻塞音。有的病猪呈现后肢轻度麻痹,后肢关节肿大。发生跛行,妊娠母猪患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初产母猪多发,第三胎后较少发生。胎儿多数是死胎或木乃伊胎。根据胎儿大小来判断,并非死于同一时期。流产后,母猪的症状很快减轻。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渐渐正常,但也有少数母猪症状会加重,流产后发生胎衣不下。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黏液,也有患病母猪在预产期前或期后分娩的,除死胎外,有个别正常的,也有的生后很健康。但隔1-2天后陆续发生全身痉挛,倒地不起,发作后不久死亡。恢复者甚少。母猪流产后,不影响下一次配种。
四、解剖病理变化:
流产胎儿脑,脑脊髓液增多,脑膜充血,水肿;肺部充血,水肿;流产胎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褪色非常似水煮样,腹水增多,胎儿大小不一,有木乃伊,死胎,黑褐色或茶褐色。
五、鉴别诊断:
乙脑病毒感染与布氏杆菌感染非常相似,但是布病一般在猪上,表现体温不高,流产大多发生于妊娠第3月左右母猪,多为死胎,少有木乃伊。布病在公猪的表现上大多发生两侧睾丸肿大,附睾也肿大,还有关节炎,尤其在后肢关节。
细小病毒感染主要表现是第一胎母猪流产,死胎,但是出生后胎儿没有神经症状。很多是木乃伊胎,死胎为主,会推迟分娩,分娩困难。
伪狂犬病毒感染,母猪流产,死胎,下弱仔较多,出生后乳猪有的也会有神经症状,但是解剖后主要可以看到肺小叶性肺炎和肝脏,脾坏死灶,有的乳猪腹泻。
六、如何对猪群进行免疫:
(1)疫苗接种季节:必须在乙脑流行季节前使用才有效,一般要求四月进行疫苗接种,最迟不宜超过5月中旬。
(2)疫苗接种月龄:因有母源抗体干扰,5月龄以下仔猪注射乙脑疫苗无效。因此,接种对象必须是5月龄以上的种猪,5月龄以下的猪免疫效果不良,免疫孕猪无不良反应。一般注射1次即可。如间隔15d作第二强化免疫,可进一步增强免疫效果。对于后备种猪的第一次接种,正确作法是种猪出生后的五个半月到六月龄间进行第一次猪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之后种猪每年春季(3-4月份)在蚊蝇出来前进行一次免疫,用灭活苗或弱毒苗免疫均有良好效果。
(3)注射部位用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忌用碘酊。
(4)湿苗置2~8cC保存,忌O℃以下冰冻保存,冻干疫苗可按湿苗保存,更适宜O℃以下低温保存。
(5)疫苗使用前要检查疫苗玻璃瓶有无破损、污染等异常现象,有则废弃,疫苗瓶使用后限在当天用完。
七、治疗措施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一般防治措施如下:用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应用吗啉胍、板蓝根等抗病毒药可提高其治愈率。用降低颅内压药,减轻脑水肿。常用的药有20%甘露醇、10%葡萄糖混合静注。对兴奋不安的病猪可用氯丙嗪注射液。高热的配以解热药。
精华连接:
1、猪场伪狂犬方案介绍:净化伪狂犬只花了2年,但能保持阴性10年不变,他的做法?
2、中国畜牧兽医报头版刊文介绍郭万柱研究的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成果
3、猪舍建筑的环境控制技术与实践(图文)
4、德国巴斯夫环保灭鼠药--杀它仗氟鼠灵
5、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6、在农村建养殖场,手续应该怎么办?
7、母猪产后常见疾病(乳房炎、子宫炎、无奶、便秘等)的防治
8、维益肽--新型复合益生菌
9、养猪用普肥特可有效改善猪肠道消化性能,保障母子健康成长
10、建设一个万头猪场,共需要多少猪舍、配套用房、环保设施?
11、猪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猪场净化伪狂犬病首选基因缺失疫苗--扑伪优
12、猪瘟与猪伪狂犬疫苗联合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