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的作用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夏秋季流行经蚊子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潜伏期为5-15天,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严重者高达39℃-40℃。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恢复期: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10%-20%左右。部分病人(约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乙脑疫苗并不属于计划免疫范畴,而属于群众自愿自费注射。
接种乙脑疫苗最佳时机
专家提示,乙脑目前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疗法,预防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其中以接种乙脑疫苗最为有效。人体接种乙脑疫苗后需经半个月至一个月时间方能产生免疫效果,因此接种工作一般在乙脑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完成,接种对象以少年儿童及由非流行区进行流行区的人群为重点。
此外,由于蚊虫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因此灭蚊防蚊对于预防乙脑也相当重要。
据介绍,乙脑的发病主要与蚊虫的季节消长有关。我国华中地区乙脑流行高峰多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而华南和华北地区流行高峰较华中地区分别提前或推迟一个月,东北地区发病高峰在八九月份。
乙脑疫苗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乙脑减毒活疫苗
0.5ml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2.乙脑灭活疫苗
0.5ml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来源:中国健康网
编辑:苏鸿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