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6-10-31 16:56:19   点击数:
  

前言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不完全双链DNA病毒,是引起急、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据WHO估计全球约有3.5亿的HBV感染者,而我国有约1.35亿人口携带HBV,其中5%~10%的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感染者,其中又有25%-40%的患者会逐步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目前,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是HBV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主要反映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不能直接反映HBV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更不能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而对HBV-DNA进行定量监测有利于更直接了解HBV在体内的复制及传染性,并对临床HBV感染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病情评估

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是导致肝细胞免疫损伤的启动因素。血清HBV-DNA含量高低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相关,HBV-DNA水平越高,肝组织炎症反应越重。据此,通过定量检测HBV-DNA含量可以间接评估慢性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的情况。

疗效观察

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前病毒基因水平越高,疗效越差;水平越低,清除病毒可能性越大;在治疗过程中,病毒基因水平下降越快,完全治愈的机会越大。因此,可将肝炎病毒基因检测作为预测和观察抗病毒疗效的一种手段。

预后判断

经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水平仍保持较高浓度者,提示预后不良;垂直传播途径感染肝炎病毒者,病毒基因含量往往较高,对各种抗病毒治疗的反应低,预后差;病程中,尽管反映肝细胞损害的其它指标正常,但病毒基因水平经常波动者易发展为肝硬化。

药效验证

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物,用肝功能或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来评价其疗效,均不够敏感和及时,而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复制的被抑制程度,即病毒基因水平的高低来评价疗效,则较为理想。

大量临床样本测定结果证明,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方法,其特异性为%,阴性符合率%,灵敏度可达0.01fg。HBV-DNA定量检测指标降低在乙肝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乙肝转阴的前奏,也是康复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体内HNV-DNA定量指标降低,病毒的复制繁殖才会停止,乙肝的彻底治愈才有希望。临床一般以定量检测1.0*copies/ml以下为阴性,以上为阳性。阳性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含量高,传染性较强;阴性则相反,病毒复制已得到抑制,血液中含量底,传染性弱。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jbbk/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