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包子饺子馄饨由来的小故事

文章来源:面皮   发布时间:2024/5/23 10:17:22   点击数: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中华历史,悠悠五千年……你可知道,在五千年里,古筝是文化,笙箫是文化;饮酒是文化,品茶是文化;汉服唐装是文化;诗词歌赋更是文化;有一种文化被我们忘记,又逐渐记起:那就是饮食文化。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文化……馒头包子来历馒头包子的来历和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物之一诸葛亮有关。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于收获了孟获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心,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后来中国的又一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包子诸葛亮收买孟获以后,在返回成都的路上路过泸水,正赶上泸水大涨,好几天过不了河。古人迷信,孟获就忽悠诸葛亮说:“丞相啊,这是蜀汉战死的将士们闹鬼呢。要想让他们安稳下来,必须按照我们这里的规矩办。就是杀掉七七四十九个我们当地人,用他们的头颅祭祀这些死去的将士,让他们入土为安。”诸葛亮心里顿时有一万匹草泥马飞过:“老子好不容易收买了人心,杀人祭祀不是让老子成为人人唾弃的杀人魔了吗?”但是诸葛亮本身也迷信,要不他就借东风和为自己求寿吗?于是诸葛亮说:“人杀不得,这样吧,我们用面做点人头模样的食品,祭祀一下死去的将士吧!”于是,诸葛亮就用肉馅和面皮做成了包子。那时候不是叫少数民族叫蛮子吗?蛮子的脑袋当然叫蛮头了。于是给包子取了个名字叫蛮头。诸葛亮用这些蛮头祭祀了将士。要说诸葛亮也够聪明的,一来告诫了孟获,别玩儿阴的,我老诸葛照样视你你蛮族,不听话我还要灭你;一方面进一步收获少数民族的心,看到了吧,我老诸葛不会轻易杀你们的;第三个也当然稳定了自己的军心。就这样,河水退了下去,他们浩浩荡荡回朝了。后来,蛮头就传入了民间。但是蛮头叫起来太难听,于是改了个名字叫馒头。再后来,馒头进一步进化,有人做的时候用馅,有人做的时候不用馅。用馅的,人们就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包子,就是把馅包住的意思。不用馅的还保留原来的名字,叫做馒头。饺子的来历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有“月牙馄饨”、“牢丸”、“扁食”、“饺饵”、“粉角”、”角耳“等名称,直到清朝时候才将名称定做饺子。相传是东汉时候的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横尸遍野,民不聊生,百姓吃不起饭,穿不上衣服,路有冻死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除了王公贵族,每个人都有冻死饿死的可能性。一到冬天,人们的脸上、手上、脚上都长满了冻疮。张仲景是东汉时候河南的一位名医,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拯救天下黎民百姓。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他发现很多人冻得脸上的冻疮开始流脓,耳朵也快冻掉了。张仲景本来就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看到黎民受苦,他当然要出力拯救了。张仲景知道,老百姓之所以长冻疮,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于是,老张就按照馄饨的做法(馄饨的来历,我们接下来讲),将面皮里包上花椒大葱等发热的食物,煮上热腾腾的一锅,给吃不起饭的人吃。吃下去以后,人暖和了,身上也有劲了,自然冻疮就好很多了。饺子后来,饺子也就流传开来。再后来,经过许多年的发展,饺子就成为了人们饭桌上的主食。人们也就留下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以及吃饺子的一些俗语。比如: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接风的饺子送行的面好吃不如饺子,好玩儿不如那啥啥馄饨的来历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馒头啦,包子啦,饺子啦等中国传统食品的名字都能解释的过去,看名字就知道是传统中国的东西。而馄饨叫起来总觉得很绕嘴,好像是洋货一样。这个感觉是对的,听一下故事吧!馄饨这个故事要从汉朝说起,那时候北方有个非常牛逼的民族,叫做匈奴。匈奴牛逼到什么程度呢?他牛逼到把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皇帝汉武帝逼得没办法,把美女王昭君送过去给人和亲。匈奴在更早的时候,就一直与我们泱泱中华作斗争,当然我们失败的时候居多。中国的老百姓恨死了匈奴。汉朝的时候,对中华欺负得最厉害。中国的老百姓恨不得生吃其肉。当时匈奴部落里,有两大姓氏,分别是浑姓和屯姓,他们不但家族势力强大,更是凶残无比。对他们恨之入骨的汉族百姓,就用肉馅包成角儿状的食品,取“浑”和“屯”的谐音,叫做馄饨“。煮在锅里解恨,并作为贡品祈祷神灵保佑,平息战乱,过上太平日子。后来的故事大家都了解了,匈奴被汉朝赶跑了,据说跑到了欧洲,现在下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代。馄饨这个食物也就流传了下来。注:馄饨的发音是huntun,不是hundun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ysty/14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