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万。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2乙肝的症状本病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一般为3个月。患者常感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可伴轻度发热等。失眠、多梦等可能与此有关。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压痛或叩击痛。如有肝功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如果肝区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
3中西医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治疗乙肝主要使用抗病毒药、干扰素,结合保肝降酶药为主,其优点是起效快、抗病毒效果显著,其缺点是需要长期服用,至少吃三年;没有达到小三阳等指标要终身服药;长期服用容易发生耐药性,导致病毒变异;易致肾损伤。
2、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的辩证治疗四步骤:
第一,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大量临床观察表明,乙肝尤其是急性乙肝的病因为湿热之邪,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为湿、热、毒三者相合,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湿热内蕴则毒邪炽盛,毒邪炽盛则湿热胶固,故一旦染病,病程长,往往由急性变成慢性。因此,清热利湿是首要的方略。
第二,脾气易虚,补脾养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治疗乙肝,尤其应重视益气健脾,因为益气健脾法具有补充元气,健运脾胃,升清阳,固卫表,止虚汗,退虚热,解毒,利水、生津救脱等扶正作用。尚有生血、摄血(止血)、活血祛瘀、消肿排脓等间接作用。能调节机体多种免疫功能,促进细胞的转化,增强细胞免疫,促进抗体生成,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毒为实邪,解毒排毒。乙肝多因郁、瘀、毒形成,“郁”为气病,有木土之分。“瘀”为血病,在经在络。而毒为实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故贯穿肝病之始末。肝脏是一个强有力的解毒器官,能将人体代谢过程的有害废物进行解毒,排出体外。如肝功能发生障碍,其解毒功能降低,有毒物质即对机体,尤其是特适性的肝脏产生损害,在治疗上“不离于肝、也不止于肝”——扶土抑木,佐金平木,滋水涵木,泻火疏木。重在利胆,因肝胆相照,胆为肝脏排泄胆汁,为肝排邪泄毒。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在胆者自当利之。
第四,气滞血淤,活血化瘀。几乎所有的乙肝患者的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大多由气滞血瘀造成,情绪不畅,并非肝郁的唯一原因,湿热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可以致郁致瘀,肝之清阳被遏,也是一种郁滞,气为血帅,气滞血瘀,血脉不通,则瘀血内生,临床上两胁疼痛,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舌质暗有瘀斑,面色黑或晦暗,皮肤发硬甚至开裂说明瘀血阻滞,是乙肝的基本病机之一。因此,解除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使受损害的肝细胞得以恢复,才能使肝病较快治愈。中医治疗乙肝不仅治标而且治本。
4乙肝的养生保健1.注意饮食平衡,多饮水,多吃蔬菜;
2.戒烟酒,少吃煎炸辛辣、海鲜、牛羊肉等发性食物;
3.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心情舒畅;
4.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晚上十一点前睡觉;
5.适量运动,以舒缓轻柔运动为佳,如步行、太极拳等。
名医介绍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本科毕业,福建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治医师,福建针灸学会会员,医院中医门诊、中医理疗专科门诊的创建人,行医近二十年。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擅长以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理疗方法治疗失眠、鼻炎、咳嗽、哮喘、面瘫、中风偏瘫、小儿脑瘫、小儿感冒发烧、痛经、闭经、月经不调、阳痿、早泄、胆结石、肾结石、脂肪肝、肥胖症、头痛、胃痛、腹痛等各种痛症,以及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关节炎等内科、儿科、妇科、男科、骨科的疾病,在国家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主要擅长技术:非药物治疗失眠,有效率90%以上;非药物治疗肥胖症、脂肪肝,有效率接近%;各种痛症治疗,有效率90%以上;轻度胆结石、肾结石的中药治疗,有效率80%以上。
坐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晚上、周六下午
坐诊地点:福州仓山馆
瑞来春堂仓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