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初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患者,随机分为医治组和对比组。对比组27例,采取内科综合医治;医治组29例,在内科综合医治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医治前及医治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医治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组医治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落,与医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医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治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落,PT、APTT均上升,与医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治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医治前水平,与对比组同期比较,医治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良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产生。
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血必净;凝血功能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异常的免疫反应可启动局部的凝血进程,致使肝窦区微血栓形成,进而引发邻近肝细胞缺血坏死,由此揭开了“微循环障碍”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发机制中的作用[1]。若宿主对反应调理失控,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运用药物初期改良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极其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年1月至年9月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炎科收治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患者6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诊断符合我国年《肝衰竭诊治指南》标准[3]。纳入标准: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甲亢等代谢性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精神疾病),排除酗酒、吸毒、药物滥用者。医治组35例中有2例患者因PT显著延长,加用血浆医治,1例出现肝性脑病,1例出现血流感染,2例转外院肝移植而失访;对比组32例中有2例因PT显著异常加用血浆医治,1例显著瘀斑输注血小板,2例放弃我院医治而脱落。纳入统计的医治组患者29例,对比组患者27例。两组患者在进入本研究时,其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MELD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线资料有较好的可比性。见表1。
2、分组及医治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医治组和对比组。对比组患者采取常规内科综合医治,医治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内科综合医治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入到0.9%氯化钠mL,静脉滴注,逐日两次,连续用药7d。两组患者均采取拉米夫定抗病毒医治。
3、观测指标及方法
所有患者均测定医治前及医治后第3、7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常规检查PLT,凝血四项用l/L枸橼酸钠抗凝试管取血3mL,离心10min,取上清液,SystemCA-l凝血分析仪进行分析。
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软件对相干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医治前PT、APTT、FIB、D-D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组医治后第3和第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落,与医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医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治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落,PT、APTT均上升,但与医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治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医治前水平,与对比组同期比较,医治组PLT、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应对异常,其产生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可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并引发肝窦区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进而致使肝细胞缺氧性损伤和大量肝细胞坏死,加上状内皮系统清除功能的损伤更进一步加重了肝脏血流量的下落和缺血性坏死的产生,终究致使机体肝功能衰竭。若不能初期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和阻断凝血酶的级联反应,病情易进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终究引发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由此致使循环功能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纤维蛋白继发性溶解,临床上可引发出血、栓塞、休克,从而进一步发展为MODS[4]。因此,初期改良凝血功能、及时针对“微循环障碍”进行干预,被认为是肝衰竭有效的医治方法之一[5]。
血必净注射液是根据传统中医“毒邪与络病”理念及现代医学“菌、毒、炎并治”理论,在清朝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解毒活血汤、活血解毒医治毒损络脉的瘀毒血症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主要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5味中药组成,血必净注射液利用中药多成份、多途径和多靶点的优势,采取菌毒炎并治的医治方法,既能强效拮抗内毒素,又具有强效拮抗内源性炎性介质、阻断过度炎性反应,调理免疫功能、改良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存活率,是国内唯一经SFDA批准的医治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药产品[6]。
系列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研究[]初步揭露了血必净注射液防治严重脓毒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份作用机制。血必净主要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增进调理性T淋巴细胞(Treg)凋亡和减少单核细胞组织因子分泌、直接抗内毒素释放和连锁的炎性介质释放等,从而阻挠过度的全身炎性反应,改良机体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终究保护器官的正常功能。
本研究通过对运用血必净注射液前后不同时间内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患者外周血PT、APTT、FIB、D-D和PLT等指标的检测,探讨其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患者凝血功能的改良作用。在DIC的诊断方面,D-D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FIB则对DIC诊断敏感性较低,预后相关性也较差。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作为DIC检测挑选指标的外周血PT、APTT、FIB和D-D水平将出现变化。运用血必净注射液能使FIB相对上升或恢复到正常水平,使PT、APTT相对入院时无明显延长或有显著的缩短,使D-D水平明显下落。尤其是运用7d时,PT、APTT缩短更加明显,D-D水平也明显下落。
综上所述,血必净注射液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初期患者凝血相干因子具有调节作用,能下降肝衰竭患者内毒素血症,可改良或保护凝血功能,保持机体正常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从而有效下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进展为MODS的风险,提高患者存活率。
北京现在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皮肤病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