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文章来源:乙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6-11-23 22:06:19   点击数: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英文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机体受HBsAg刺激而产生的相应抗体,它可以与HBsAg相结合,在体内其他免疫系统共同作用下清除病毒,以保护机体不再受HBV的感染。

所以抗-HBs是具有特异性保护功能的中和抗体,有的抗-HBs,表明机体已产生免疫力。

当抗-HBs可以在血清中检出时,HBsAg从血清中转阴已有2周左右。

临床上常将HBsAg转阴而抗-HBs尚未出现的时期称为“空窗”期,这时只有抗-HBc阳性,其余的血清免疫学指标均为阴性。

总的来说,抗-HBs是疾病恢复、预后良好的血清学标志。急性乙肝患者HBsAg转阴后,至少有80%的人可以检出抗-HBs。曾有人报告发病后半年抗-HBs阳性率为65%,1年为90%。

临床意义

(1)HBsAb阳性证明以往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历史,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2)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或打过HBsAb免疫球蛋白,HBsAb可呈阳性反应。

(3)HBsAb是保护性抗体,血中抗体滴度在1:64或P/N10以上时才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和中和作用。

两对半联合检测

包括: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

乙肝e抗体(HBeAb)、

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5种。

其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如下:

1、HBsAg阳性,即表抗阳性,其他皆为阴性,可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潜伏期后期;或为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

2、HBsAg及HBeAg两项阳性,其它三项阴性:见于急性乙肝早期,具极强的传染性。

3、HBsAg、HBeAg、HBcAb阳性;HBsAb及HBeAb阴性,俗称“大三阳”。为急性或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HBsAg、HBeAb、HBcAb阳性,而HBsAb、HBeAg阴性,俗称“小三阳”。为急性或慢性乙肝,但传染性较弱。

5、HBcAb阳性,其它四项阴性者,为HBcAg隐性携带者或窗口期,或具有乙肝病毒既往感染史。

6、HBeAg、HBcAb阳性,其它三项阴性者,为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有既往感染乙肝史。

7、HBeAg、HBeAb、HBcAb阳性,另二项阴性者,为乙肝恢复期。

8、HBsAb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者,为乙肝感染后康复,或为乙肝疫苗接种者,已有免疫力。

9、五项检测均为阴性,为非乙肝感染者。

10、HBsAg、HBeAb阳性,共余三项阴性,为慢性乙肝表抗携带者,或为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易转阴。

11、HBsAb、HBeAb阳性,HBsAg、HBeAg、HBcAb阴性,为乙肝病毒感染后恢复,已有免疫力。

12、HBsAg、HBsAb阳性,其余三项阴性:乙肝亚临床感染早期或不同乙肝病毒亚型第二次感染。

13、除HBsAb阴性外,余四项皆阳性: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趋向恢复,或为慢性HBsAg携带者。

14、除HBeAg阴性外,余四项皆阳性:为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上述各项均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如果是指纯自然状态下的人(没有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那就是表面抗体阴性的为正常(如果阳性就意味着已经感染过乙肝).

但是如果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那就是表面抗体阳性的为正常(因为这表明他的免疫应答机制健全).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两重意义

一是自然感染了乙肝病毒,由于机体抵抗力强,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即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二是由于接种了乙肝疫苗而产生的。不论如何产生的,体内有了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则说明你对乙肝病毒有了抵抗力,即免疫力。这对于你说,是有利的!正常人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也没有接种乙肝疫苗,体内是没有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也就是说HBsAb阴性。当然阳性了~阳性说明注射疫苗己成功或感染后己康复,是好事,不会被传染.两对半全阴有可能被传染,要注射疫苗.

单项表面抗体阳性意义

临床上常遇到单项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情况,其出现原因及意义如下:

1、正常人群有5%~10%的人仅检出单项表面抗体阳性,其中大多数滴度较低,多由于百特异性反应所致,这种低滴度抗体不能防止乙肝病毒再感染,仍应作为乙肝疫苗接种的对象。少数滴度较高,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

2、在注射乙肝疫苗或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后出现单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正常现象。

3、婴儿可出现一过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这是因为少数人表面抗体可通过胎盘破损面或分娩过程母血污染而进入胎儿体内。但这种乙肝表面抗体持续时间短暂,仅为数周至数月。

应对措施

预防乙型肝炎最好的措施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目前我国生产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非常显著。

接种后免疫获得成功的标志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

成年人接种疫苗后,保护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转率为95%左右,学龄前儿童为96.6%,新生儿为96.2%。

但仍会有5%左右的人接种后不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也就是说,没有起到预防作用。对于这部分人怎么办?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可能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灵敏方法重新检测:如用酶联免疫或放射免疫重新进行检测。因为有的地方检测技术不先进、检测方法不灵敏,可能性体内已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但却检测不出来,误认为疫苗接种不成功。

(2)加大乙型肝炎疫苗剂量:如果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仍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产生,可加大乙型肝炎疫苗的剂量(每次10微克),每月注射1次,共3-4次;亦可在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前3天开始合用猪苓多糖,每次2次,每天1次,连用1-2个月;亦可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药物,如用卡介苗0.1毫升皮内注射,每月1次,连用3个月。

(3)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如仍不产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则可应用体外核酸扩增技术(PCR)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因为有少数患者,实际上已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量很少,有现有的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或者乙型肝炎病毒已经发生变异,与普通试剂不发生反应,也可有其他原因。

这些患者虽然已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不产生免疫反应而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免疫耐受状态下亦不会产生表面抗体。

如果不能用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也可检测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e抗体、e抗原、核心抗原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斑点杂交法)等,观察是否为阳性。

如果为阳性,则说明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也不会产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但需注意,如果单独乙型肝炎病毒e抗阳性,应检查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是否阳性,因为类风湿因子阳性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可出现假阳性。

此外应注意的是,任何检测都可能有误差而且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因此必要时应反复多查几次或在不同的检测单位检查。

(4)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或经常和乙型肝炎患者接触的人,应特别注意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效果。患乙型肝炎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时注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这样可以阻断多数乙型肝炎患者的垂直传播。

但是,即使是及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仍会有极少数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这可能与母体孕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和遗传因素有关。

这些人免疫不成功,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乱用药,定期复查、注意肝功能动态就是了。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

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体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关系着每个人健康与否。

如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其他各项是阳性,说明感染乙肝病毒,并且是急性感染。

如果乙肝五项全部是阴性,则说明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但是体内没有保护性抗体,属于易感人群,在这种情况下,按照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加强体内抗体。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说明人体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作用,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检查者接种乙肝疫苗。但是,如果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还是显示阴性的话,那就需要分析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原因了。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接受疫苗保护的个体免疫能力低下,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2、注射疫苗的剂量不够,没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加大疫苗剂量。

3、婴儿宫内感染,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其新生儿血液中已含乙肝病毒颗粒,注射疫苗无保护效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滴度

临床中有极少数的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但仍发生了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肝炎。

其主要原因是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变异的病毒,它发生变异后,可以演变成一种新的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株,既往的乙肝表面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预防保护作用。

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乙肝病毒存在有多种亚型,各亚型之间的抗体并没有交叉免疫力。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滴度代表什么意思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是指人体的抵抗力是否足以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入侵,需要乙肝表面抗体在血中保持一定的水平,也就是维持一定的乙肝表面抗体浓度。

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过低(低于10mIU/ml),就有可能失去保护作用,人体仍然会感染乙肝。

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随时间推移,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会逐渐下降,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降至保护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

因此,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查二对半,若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

1、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最高值仅为10~mIU/m1,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1次;

2、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最高值为~0mIU/ml时,应于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乙肝表面抗体;

3、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1~00mIU/ml时,应在2~4年内复测;

4、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大于00mIU/ml时,可在4~6年内复测;

5、当发现乙肝表面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复种,复种仍按初种的剂量和时间方案进行。

抗体消失怎么办

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抗体消失了。过去接种的乙肝疫苗是否还有保护作用,可通过抽血化验确定。

如果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说明接种后没有产生抗体或曾产生抗体但已消失,这类人群应该补种三针乙肝疫苗,如产生了抗体,但水平低,说明保护效力弱,可再打一针乙肝疫苗,即加强针。

如抗体为阳性且抗体滴度较高,说明原来的乙肝疫苗还有很好的保护效力,不需要再接种乙肝疫苗。

此外,有些人尽管接种疫苗后乙肝抗体为阴性,但重新打一针疫苗后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这种情况说明体内对原来的疫苗还有免疫记忆,此时再打一针疫苗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的家人或密切接触者存在乙肝病毒携带的情况,尤其是母亲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孩子接种乙肝疫苗后最好抽血化验乙肝表面抗体。如果阴性,应加强免疫或再接种。

化验的时间可在最后一针疫苗接种后一个月时,比如新生儿是出生后0、1、6月接种三针,那么就可在7月龄的时候化验是否出现乙肝表面抗体,如为阳性,说明乙肝疫苗有效。

接种乙肝疫苗无抗体

据统计,在正常人群中按照常规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0%的人会出现无应答或弱应答,从而无法抵御乙肝病毒的侵袭。

为什么会产生接种后无应答的情况?

通过对各项因素的统计,接种时年龄大、接种部位不合理、吸烟、父亲接种后无应答、母亲接种后无应答等情况为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危险因素。

专家指出,中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机体免疫识别和应答能力降低,是造成高龄者无应答的原因,父母亲接种后无应答,其子女也存在无应答现象,提示免疫应答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系;吸烟会降低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这也导致吸烟者不易产生免疫应答。

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

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宜多吃新鲜蔬菜,如青菜、芹菜、菠菜、黄瓜、番茄等。乙肝病毒携带者宜适量选择常吃的瓜果,如苹果、生梨、香蕉、葡萄、柑橘等。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及时补充一些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微生态活菌、矿物质等有利于维持肝脏健康的微量元素。乙肝患者体内通常缺少锌、锰、硒等微量元素,部分还缺少钙、磷、铁等矿物质。所以应适宜补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食品,如酸奶、海藻、牡蛎、香菇、芝麻、大枣、杞子等。

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上应多吃蛋白质食物,蛋白质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是身体所有细胞构造的物质基础,因肝细胞受损伤,机体免疫能力减低等,要求蛋白质进行修复,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并提高免疫功效,因此要求在保护肝脏治疗法中给予高蛋白饮食。这类食物有牛奶、鸡蛋、鱼、精瘦肉、豆制品等。









































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wfgm.com/gyzl/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