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为单股
丙型肝炎病毒
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HCV仅有Huh7,Huh7.5,Huh7.5.1三种体外细胞培养系统,黑猩猩可感染HCV,但症状较轻。
基因结构HCV-RNA大约有-bp组成,5′和3′非编码区(NCR)分别有-bp,和27-55bp,含有几个顺向和反向重复序列,可能与基因复制有关。在5′非编码区下游紧接一开放的阅读框(ORF),其中基因组排列顺序为5-C-E1-E2-p7-NS2-NS3-NS4-NS5-3,能编码一长度大约为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前体,后者可经宿主细胞和病毒自身蛋白酶作用后,裂解成10种病毒蛋白,包括三种结构蛋白,即分子量19KD的核衣壳蛋白(或称核心蛋白,Core)和两种糖蛋白(分子量为33KD的E1蛋白,分子量72Kd的E2蛋白),p7编码一种膜内在蛋白,其功能可能是一种离子通道。非结构蛋白部分则包括NS2,NS3,NS4A,NS5A和NS5B,非结构蛋白对比病毒的生活周期非常重要。NS2和NS3具有蛋白酶活性,参与病毒多聚蛋白前体的切割。此外,NS3蛋白还具有螺旋酶活性,参与解旋HCV-RNA分子,以协助RNA复制,NS4的功能尚不清楚。NS5A是一种磷酸蛋白,可以与多种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对于病毒的复制起重要作用。而NS5B则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参与HCV基因组复制。
变异性HCV具有显著异源性和高度可变性,对已知全部基因组序列的HCV株进行分析
丙型肝炎病毒
比较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异。并表现HCV基因组各部位的变异程度不相一致,如5′-CR最保守,同源性在92-%,而3′NCR区变异程度较高,在HCV的编码基因中,C区最保守、非结构(NS)区次之,编码囊膜蛋白E2/NS1可变性最高称为高可变区。
基因分型HCV基因分型还无统一标准,因用于基因分型的部位和采用的技术方法不同,出现了各种基因分型结果,但各种基因型分类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兹举几种基因型分类法供参考(表26-2)。
表26-2HCV基因型各种分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现知欧美国家多数HCV-Ⅰ型感染,而亚洲国家以Ⅱ型为主,Ⅲ型次之。Okomoto报告日本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献血员主要为Ⅱ型感染,分别占59.3%和82.4%,而血友病人约50%为Ⅰ型感染,原因是应用输入美国进口凝因子Ⅷ。Wang氏报告我国北京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6.2%为Ⅱ型感染,Ⅲ型感染为13.8%。而新疆病人Ⅲ型感染却占50%,说明不同型HCV具有一定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此外不同基因型感染引起临床过程和干扰素治疗反应亦表现不同,如Ⅲ型感染临床症状较重,有引起严惩肝病倾向:Ⅱ型(Simmonds1b)感染对干扰素治疗不敏感效果差,Ⅲ型感染(Simononds2a)用干扰素治疗效果好。
2致病性与免疫性编辑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
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年以上。HCV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输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病人有黄疸,ALT升高,抗HCV抗体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人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CD3+为主,细胞毒T细胞(TC)特异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
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3HCV感染的自然史编辑大部分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无明显症状,伴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和ALT升高。HCV急性感染后HCVRNA早于抗-HCV出现于血液中。HCVRNA最早可于暴露后2周检出,HCV核心抗原可在HCVRNA出现后1~2d检出,而抗-HCV直到8~12周才能检出,也就是说,在HCV感染发生后,有约8-12周的时间,仅能检出HCVRNA,而抗-HCV为阴性,即抗-HCV检测的“窗口期”,“窗口期”的长短与检测试剂有关(见表1)。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15%~40%的HCV急性感染者可在6个月内清除感染,在感染清除的过程中,有可能HCVRNA水平很低不能检出,仅抗-HCV阳性;而65%~80%的患者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称为慢性HCV感染。一旦慢性丙型肝炎发生,HCVRNA滴度开始稳定,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见。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否则HCVRNA很少发生自发清除。在临床上,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抗-HCV多为阳性(免疫抑制的患者,如HIV感染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者血液透析患者可出现抗-HCV阴性),HCVRNA可为阳性也可为阴性(经抗病毒治疗,HCVRNA水平低)。
4实验室诊断编辑RIA或者ELISA即:放射免疫诊断(RIA)或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抗HCV
丙肝病毒模式图
年,Kuo等建立了抗-C-放射免疫试验方法(RIA),随后Ortho公司又研制成功酶联免疫试验方法(ELISA)检测抗-C-。这两种方法均用重组酵母表达的病毒抗原(C--3,为NS4编码的蛋白,含个氨基酸),经纯化后包被微量塑料板孔,然后加被检血清,该病毒抗原即与被检血清中抗-C-结合,最后加同位素或酶标记的鼠抗人lgG单克隆抗体,加底物显色判断结果。
用上述酶联免疫试验法(ELISA)检测抗-C-有如下缺点:
1.抗-C-出现较晚,约半数输血后丙型肝炎病人于输血后4~6个月抗-C-首次阳转,因此,不宜作为急性丙型肝炎的常规实验室诊断;
2.抗-C-不是中和抗体,也不是lgM抗体,而是lgG抗体;
3.本法不够灵敏,少数丙型肝炎病人检测不到抗-C-;
4.有非特异性,一些自家免疫性慢性肝病患者可出现假阳性,因此,抗HCV阳性需作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e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