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液或注射途径传播,凡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体液(渗出液、创伤分泌液、羊水、含血液的唾液等)可直接进入或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而造成传播。具体途径:
(1)输血传播:输血、血浆和各种血制品,包括丙种球蛋白,均可能传播乙型肝炎,对献血员的乙肝表面抗原筛选制度,可排除绝大多数有感染的血液,但仍有少数表面抗原阴性而HBVDNA阳性的血液仍可引起感染。
(2)医源性传播: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各种不合格或污染的医疗器具等都有可能造成乙肝的传播。
(3)母婴传播:主要是围产期感染和出生后婴幼儿期感染。患急慢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也可通过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给婴幼儿。
(4)性接触传播:娼妓、同性恋者、性乱者之间可相互传播病毒。
(5)生活接触传播:一般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导致传播,但经常密切接触也可导致感染,如共用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等,唾液传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尿液、鼻液、汗液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6)经口传播:此种方式传播可能不是经过肠道,而是通过破损的口腔黏膜传播,如患有口腔溃疡、牙龈炎的患者较健康者更易受感染。
(7)吸血昆虫传播:乙肝病毒持续血症为蚊虫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注射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流行最重要的措施,一般采用0、1、6月程序,抗体产生率可达90%-95%,新生儿及婴幼儿接种是必须的。若不慎被乙肝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感染,则应立即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U,然后在另一侧注射疫苗(0、1、3月方案)。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