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杰,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及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肝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肝病学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
5年前,20多岁的卢小姐发现自己胃口不佳、全身疲乏,到医院就诊。她本身是乙肝“小三阳”,这次检查发现肝脏轻度肿大,血转氨酶升高,闫杰判断她从感染变成了乙型肝炎,但程度不算重,建议她服用抗乙肝病毒及护肝药物进行治疗。陪同卢小姐就诊的妈妈是一位“大三阳”,传染性比较强,她很懊恼孕期没有做好预防措施,让女儿也患上了这个病。
我国是乙肝大国,全国有近1.2亿的感染者。基于这样严峻的形势,国家自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自此,13岁以下少年儿童感染率迅速下降,只有1%左右,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到目前为止,全国的感染率已经由高峰时的10%以上,下降到7.18%左右,低于高流行区8%的标准,变为中流行区。
乙肝病毒通过母婴、血液和性接触这三种途径传播,现在的新发感染,主要是在母婴之间传播。医院推行母婴阻断技术,大大减少了孕母在分娩前后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的几率,所以那1%的幼儿感染主要发生在宫内。要知道,怀胎十月之久,胎儿完全靠母体血液提供营养,即使胎盘存在天然阻隔病毒的屏障,部分病毒“偷渡”到胎儿体内也是难免的。
因此,孕前和孕期做好乙肝检查,发现病毒载量较高时及时到专科就诊,服药抑制病毒,高危孕妇到专科进行母婴阻断治疗,胎儿出生后按规定接种疫苗,乙肝妈妈给宝宝喂奶注意其有无口腔溃疡、疱疹等,就能大大降低婴儿感染乙肝的几率。
卢小姐接受几个疗程的治疗后,症状缓解,转氨酶恢复到正常水平。她以为病已经痊愈,闫医生却建议她长期服用抗病毒药。
“这个病不是好了吗?怎么还需要服药?”卢小姐不解。
“乙肝是临床上的难治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根治的特效药,病毒会长期存在体内,就像警察经常巡逻能让罪犯不敢出来捣乱一样,长期用药才能将病毒压制住,不至于损害身体。”闫医生解释。
“如果长期服药,身体不是很容易成瘾吗?这些药都不便宜,万一脱离不了,一辈子都要吃,那如何能承受?”卢小姐说道。
“既然无法根治,干脆不治吧。我也大三阳多年了,身体也没什么不好。”卢小姐的妈妈说。
就这样,母女二人拒绝了闫医生的建议。
我国乙肝感染者之所以那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现有药物很难清除这种病毒。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抗乙肝病毒药主要是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在西方国家干扰素的疗效很不错,60%~70%都有效,在中国就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这是因为西方人感染的乙肝病毒的基因型主要是A型,而我国感染的以B、C型为主,它们对干扰素的敏感性较低。核苷酸类药物通常只针对病毒其中一个基因位点进行攻击,经过一段时间用药后,那些对之敏感的病毒被杀灭,不敏感的病毒,或变异的病毒,会出现耐药情况,检测体内病毒载量不降反升,甚至越来越高。例如已在临床使用多年的核苷酸类药拉米夫定,刚面市时很有效,到现在耐药率已达20%以上。
如果将病毒DNA测不到、乙肝两对半中的“表面抗原”转阴作为治愈标准的话,那么即使将上述药物联合应用,治愈率也只有不足10%,当中还包含1%的年自然转阴率(即不用药每年也有1%的患者自然转阴)。能从大三阳变成小三阳的,相当于病毒从繁殖活跃变成不活跃,也只有20%~40%。
当然,用药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正如警察和罪犯的比喻,慢性感染者只有长期应用抗病毒药才能将乙肝病毒的数量压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最大限度地防止病毒损伤机体,预防各种并发症,延长感染者的寿命。研究显示,如果不做任何抗病毒治疗,那么感染者3年内演变成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达到21%,坚持服用抗病毒药,则可能性大大降低到9%。
但是,由于我国医保覆盖面不足,很多抗病毒药物无法报销且价钱偏贵,例如新面市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替诺福韦酯,效果很好,耐药性低,价钱却比较昂贵,直接导致不少感染者放弃治疗或者不能坚持治疗,也有的人是因为觉得治愈无望而失去信心等。
年夏,卢小姐再次来到闫医生的诊室,来向医生咨询防止感染胎儿的方法。闫医生再次为她做了检查,发现她体内的病毒载量比较高,肝弹性测定显示已有轻度肝硬化。“要是你之前按建议服药,现在可能就不会有肝硬化了。”闫医生感叹。
“现在还可以治疗吗?能不能生孩子?”卢小姐问。
“从现在开始服抗病毒药,减低病毒载量,就能减少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虽然这些药不能逆转严重的肝硬化,但可以延缓其进展,加上你现在的情况很轻,好转也是有机会的。他日你怀孕后,还需要密切检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可能随时出现变化,危机母胎。如果病毒载量高,可以用对胎儿比较安全的抗病毒药压制病毒,到分娩时用高效价球蛋白预防感染。这些预防措施可以达到95%的阻断率。所以你不需要特别担心。”
西方乙肝携带者较少,现有药物也比较有效,所以大型药企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和经费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药企针对中国的病情展开研究,探索乙肝病毒的生活史,真正可以攻击病毒多个靶点的新型药物有望在5~10年内面市,届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可以得到长期抑制。
但在新药出现之前,预防尤为重要。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最有力的途径,保证新生儿计划免疫就能有效切断乙肝的传播。
事实上,感染时的年龄是乙肝会否变成慢性携带者的最主要因素。胎儿、新生儿一旦在孕期、分娩期被感染,日后变成慢性携带者的风险高达90%,而0~5岁则降至25%~30%,5岁以后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5岁前接种疫苗,产生了抗体,虽然日后抗体浓度会逐渐下降,甚至消失,但并不等于没了防御力,因为接种疫苗使免疫系统认得这种病毒,只要遭受入侵,体内就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与补种疫苗的效果类似。
有些人连续接种几次都不产生抗体,可能是身体对这种品牌的疫苗不敏感,建议换一个品牌试试。如果还不行,就有可能是身体对乙肝病毒不敏感,虽然没抗体,但也不容易受感染,所以也不用特别担心。
壮士留步,戳进往期内容链接
●出轨之路各走一步
●妻子生孩子,我怎么得了“产后抑郁症”
●如果你是阴谋
●鲁迅的心酸牙病史
●润情助性,几多欢喜几多愁
●只为柔弱狂,男心理咨询师屡陷温柔乡
●想生孩子,致畸指标又长期不转阴,可以试试这种办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