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治疗乙肝的新药、特药、进口药名目繁多。有的患者出于治病心切,病急乱投医相信秘方、偏方,结果不出意料的费钱又误病,最后人财两空,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
今天,菊梅医生来科普一下正经中医学上对于乙肝的看法,不要再相信什么所谓的“祖传方了。
基础理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现代医学命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从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专家委员会对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进行了统一的命名至今已有42年。可是我国的中医学早在多年前的经典医著中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所谓“疫”,中医解释为在人与人之间流行传播的疾病为“疫”。疫毒、黄疸、协痛、臌胀都属于病毒性肝炎的范畴。在《金匮》一书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名言,至今仍对治疗病毒性肝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以辩证的方法把病毒性肝炎定为5个类型,即“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淤血阻络型”。当然由于乙肝病毒病症多、阶段性强、差异化大,所以中医治疗就必须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扶正祛邪的理论,灵活化的组方,因人而异,对症治疗。
治疗法则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精髓,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扶正祛邪”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所谓辨证施治就是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把搜集到的临床患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由于乙肝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性病理过程,所以更利于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乙肝,可以随时把握整体,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所谓“扶正祛邪”即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与邪是通过中医辩证理论所描绘出的的抽象化概念。正与邪永远不可共存且永远矛盾,凡是人体有疾病的发生都是正不胜邪的结果。所以在中医学上,加强功能性锻炼,并以多种方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才是治疗乙肝的主要原理。
为何治肝先治脾
《金匮》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中医学中的经典名言,也是中医治疗肝病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传染性肝炎还是非传染性肝炎,肝病必然要伤及脾脏,甚至还有肝脏未损脾先病的临床症状。现代检测医学生化、影像、免疫检查,急慢性的肝病患者脾脏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巨脾等。
中医学中乙肝的病理过程亦是正邪相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给脾胃造成双重巨大压力和损害,一是肝逆犯脾,二是长期服用抗病毒的寒凉药必然损伤脾胃。所以中医学上在针对乙肝用药时不论患者有无脾胃症状,经常把益气健脾开胃的药放在首位作为基础。
用药
对于慢性肝病治疗,我国已有--
已上市的中成药:复方鳖甲软肝片、鳖甲煎丸、扶正化瘀胶囊、扶正化瘀片、复方胶囊、安络化纤丸、肝爽颗粒、健肝乐颗粒、慢肝解郁胶囊、大黄蛰虫丸、复方益肝灵胶囊、复方丹参片、六味五灵片。
中医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加味、一贯煎加味、小柴胡汤加减、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芍六君子汤应用时为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自拟方剂:扶正化瘀利胆方、复方降纤汤、鼓胀浓缩胶囊、和血调肝汤、护肝解纤汤、活血解毒利湿退黄自拟方、降肝隆煎剂、青龙软肝顆粒、清毒调肝方、疏肝健脾活血利水方、通胆汤、益气破血行气通络方、益肾疏肝活络方、滋阴保肝汤。
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实中药在清除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方面具备特异性疗效。中药治疗乙肝的作用靶点不在于抗病毒。使用复方中药具有降酶、抗纤维化、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菊梅医生
您肝脏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