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作用,有着“人体劳模器官”、“新陈代谢中心”、“解毒大师”等称呼。肝脏是否健康,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安全。
目前,肝癌已成为了我国第二大癌症,仅次于肺癌,一旦患病,治愈率非常小。因此,日常需要养肝护肝,保护好自己的“心肝宝贝”。
很多肝病早期没有症状,一发现就是晚期。所以从哪些方面察觉到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01
出现这7个症状要小心
你的肝可能不太健康
1、脂肪代谢异常
肝功能不好的人,脂肪代谢会发生异常,致使血浆总脂肪酸浓度下降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缺乏,血浆游离脂肪酸及甘油三酯则会增高,而过量的甘油三酯会以脂肪小滴形式贮存,因此,肝功能不好的人容易患上脂肪肝。
2、消化不良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功能不好的人消化功能会比正常人差,因此会有食欲不振、食后胀满、恶心呕吐、腹泄腹痛、厌油腻或便秘等症状;
3、维生素类代谢异常
缺乏维生素可致夜盲、皮肤粗糙、唇舌炎症、浮肿、皮肤出血、骨质疏松等症状。
4、黄疸
肝胆同源,肝功能不好的人胆色素代谢异常,可致黄疸,在面色、眼睛上表现最最明显。
5、疲倦乏力
肝功能不好的人主要原因是肝细胞受了损害,可致血清转氨酶等酶类增高,而胆碱脂酶降低,表现为乏力、易倦、思睡等。
6、激素代谢异常
肝功能不好的人激素代谢异常,表现为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皮肤小动脉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等。
7、消化道异常症状
肝功能不好很容易出现下消化道异常症状,通常表现为尿色呈茶水色,大便呈稀便。
02
肝炎的病因病机
从中西角度分析,中医古籍中并无“肝炎”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医的“疫毒”、“黄疸”、“胁痛”等病证范畴。
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肝为五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
乙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易生痰湿,湿邪再困脾土,呈脾虚肝旺之象;久病累及于肾,而致脾肾阳虚;或湿热蓄积日久,入血入络,出现气滞血瘀或瘀血阻络,最终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
湿、热、毒、瘀、痰等病理产物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为因果,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和迁延不愈。
03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基础上,根据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分为五个证型: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两种证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证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型。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常贯穿其始终。患者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纳呆、恶心、腹胀、肢倦、口苦等,部分患者把这些症状归结为胃病,耽误了病情,中医病机责之于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若患者出现身目黄染、尿黄等黄疸表现,中医病机则为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
因此,清热利湿为本病的主要治法。肝胆湿热证临床上多见于男性患者,尤其是勤于应酬、过度饮酒、过食肥甘者,容易滋生湿热,导致疾病发生发展。
由于湿热在每个患者表现程度和部位不同,临床上要辨证施治,如辨湿热轻重、辨三焦部位,灵活运用祛湿清热之法。又因本病病程较长,常兼有虚症,故在清热利湿药物选择上尽量避免过于寒凉,多采用健脾利湿、清热而不伤正之品,如茵陈、黄芩、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04
中药在治疗慢乙肝的优势
慢乙肝治疗,目前西医以免疫调节剂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为主。就这两类药物而言,干扰素虽然使部分患者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或e抗原血清学转化,但有一定不良反应,花费较高,且需注射使用。
而核苷类似物作用于HBVDNA多聚酶,只能对乙肝病毒产生抑制作用,不能彻底清除病毒,长期应用易出现病毒耐药变异。
中医中药对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免疫调控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因此,配合中药治疗可弥补西药的不足,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文字、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学习,若来源标注出错或侵犯到您的权利,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临床数据表明,香雪清肝利胆口服液可修复肝细胞,有效治疗各种急慢性肝胆炎症。
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一方,采用道地茵陈,有效清理肝胆湿热。
烟酒过多,酒精对于肝脏损伤不可忽视,可服用香雪清肝利胆口服液进行保肝护肝。
湿热引起的小便发黄及困乏无力。
用法用量建议:治疗肝炎,每次3支,一天2次,十天一疗程。
赞赏